近日,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的一则公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该公示提到,有部分研究生新生申请放弃入学资格,少数新生逾期未报到。以上共计69人,他们实际上是集体放了高校的“鸽子”,考上了研,不读了。(中国之声10月10日)
能考上研究生,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那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可现实语境下有些同学考上研究生后却选择了放弃,无疑这会对学校的招生计划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研究生的教学秩序,尤其像湖南大学竟然有69名研究生“集体放鸽子”似乎更是“大逆不道”。对此有老师认为,应该把这些“录而不读”研究生列入失信名单。笔者以为,对这些“录而不读”的研究生不妨多些宽容,实在没必要过分苛责,甚至棒杀。
不错,作为一名学生能考上研究生可谓是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既然能够幸运地考上研究生,就应该珍惜这种机会。然而,有时候客观条件往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些“录而不读”的研究生中有的因为家庭遭受变故,有的因为要出国留学,还有的因为调剂录取后感觉专业不理想决定放弃等,对此人们应该理性看待,尊重这些学生对学业的选择,而不应该动辄进行棒喝。
不可否认,研究生的准入门槛确实要比大学门槛高,但就其学业门槛而言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差别。我们知道,每年高考过后总有一些学生放弃上大学,有些高校因为缺额较多,只得进行补录。既然大学能够宽容这些“准大学生”,咋就不能对研究生网开一面,多些宽容?作为一名学生既然被录取了研究生,就应该潜心读研,不能无端地放弃,既然决定放弃,肯定有更多的幕后隐情,如果不是事出有因,谁不愿意继续深造?更何况在当前就业形势僧多粥少的情势下,研究生也是就业的重要筹码。
大学作为一个包容与开放的地方,应该蕴涵更多的人文因子,而不应该成为没有胸怀的鸡肠小肚之地。在多数情况下研究生放弃深造肯定事出有因,对研究生的态度应该是来者欢迎,弃者尊重。某种程度上讲,尊重学生的就读权利也是一种进步的人权观。学生读不读研究生,那是个人自由,这种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湖南大学69名研究生“集体放鸽子”也给我们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敲响了警钟。一方面,在专业调剂上要慎重,少些“拉郎配”,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另一方面,学校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求学动机和意向要有个准确的把握,防止和避免做些“无用功”。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研究生“录而不读”的情况还会发生,我们的社会也好,高校也好,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录而不读”问题,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仿佛“录而不读”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人人口诛笔伐,这不是一所大学应有的品质和属性。对“录而不读”的研究生不妨多些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