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支付能激发责任感吗?-中国讯息网

共同支付能激发责任感吗?

作者:杨萌 阅读量:9428982 发布时间:2019-09-29 09:08:19

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有共同支付,就能规避道德风险?

很多想要健身减肥的人有这样的经历——为了激励自己每个星期上健身房,签下了健身配套,心想既然已经付了钱,就应该会乖乖拖着身体和背包去运动。但事实上,头脑的清醒是否每次都能战胜身体的怠惰,理性决策是否总是能支配当下心情?  

把孩子送去接受学前教育,看起来跟上健身房是两码事,却有不太被注意到的共性,那就是利用人们想要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心态,以付出金钱代价诱导正面行为,以免产生浪费资源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让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怎么是道德风险?道德风险这个概念源自保险业,经济学的理论是,人们买了保险后就不注重健康,医生因为病患有保险就肆意治疗,造成无节制索偿,因此犯下因不必承担风险而违背道德的行为。顺着这样的逻辑,学前教育如果免费,家长可能就不会珍惜学额和纳税人所贡献的资源。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政府最近宣布大幅度放宽学前教育津贴的发放资格,同时又要家长支付一笔最低“共同支付”(co-payment)。明年起,符合额外托儿津贴资格的家庭月入顶限,从7500元调高到1万2000元后,津贴额也会增加。本地五家学前教育主要业者(Anchor Operator)每个月的全天托儿费顶限是770元(含消费税),减掉工作母亲的每月300元基本津贴,外加最高467元的额外津贴,家长最少还要给3元的共同支付。

同时,幼稚园学费援助计划(简称KiFAS)的津贴也有所调整,家庭月入3000元以下的家庭,最高可获170元的津贴,比主要业者的160元学费顶限还要高,如果以过去几年市场的学费中位数171元计算,这类低收入家长每月的共同支付额仅仅1元。

当局的说法是,无论是3元还是1元,都是要让家长负起责任;共同支付也是很多政策设计的特点。

共同承担这个概念并不新,从公司给员工的医药福利、医疗保险、社会援助措施,到零售业的各类促销,日常生活中完全免费的东西还真不多。

但这是否意味着只要有共同支付,就能规避道德风险?以托儿津贴来说,当中至少有两个值得争议的层面。

第一,是不是收入再低、津贴再高,送孩子到托儿所都得给钱,才能让人怀揣珍惜,不会因为免费而以为托儿所可去可不去?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这些年基本已成为新一代家长的共识,接受学前教育就像上小学那样,是人生“必经之路”。除了得付杂费外,本地小学教育是免费的,我们是否看到有家长因为免费,就认为孩子可以随便翘课?反过来说,上健身房锻炼身体是为自己好,但人们是不是因为给了会员费,就一定会充分利用健身设施?

另一个例子是注射儿童疫苗,好几种儿童疫苗都是免费的,让家长不必担心付不起疫苗费用而不给孩子打针,确保能建立起群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但即使麻疹等疫苗是强制和免费的,注射率也不是百分之百,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有家长没带孩子打针。

第二,就算共同支付是为了建立责任感,这几块钱的意义大吗?七八百元的托儿费都已经不用给了,剩下的3元,会让家长感到珍惜吗?   低收入家长不送孩子接受学前教育,问题不只是财务负担,有的是没时间,有的是缺乏意识,还有的是因为杂事烦身,连固定送孩子去学前教育中心都办不到,而这些更需要其他资源来帮助。

为了减轻业者和家长的负担,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开支将增加到20亿元,甚至计划后年起把伙伴业者的收费顶限稍微调低,以逐步落实到了2025年左右,让所有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中心的收费,调低至大约300元,降至同小学学费加上学生托管费用相近的水平。由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学额,也将从目前的约一半增加到八成。

既然有这样值得激赏的宏图,为什么不直接让低收入家庭免费接受学前教育呢?共同培育孩子的责任,不必从这1元3元的共同支付中体现吧?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共同支付能激发责任感吗?”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