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婉月:正面看待新港两地年轻人-中国讯息网

符婉月:正面看待新港两地年轻人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9-28 19:45:44

香港游行的烈火已经延烧到学府,最新的发展是多所大学、中学的学生开学后频频筑成人链,示威抗议。看到这些报道时,我的反射性想法是学生年轻不懂事,被人煽动,或者是懒惰不想学习,上街示威就不必上课。突然,30年前的往事袭上心头。

什么悲天悯人、民族情感、国家大事,小小年纪的我是不会有意识的,父母也不怎么向我灌输这些思想,所以我无法解释当年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只能说那个画面,那首歌曲,触碰了我的内心。

推己及人,对于香港警方8月逮捕的最年轻示威者竟只有12岁,我就不怎么感到惊讶了。当我们怀疑香港学生游行的动机,批评他们无知、被有心人士利用时,我们可能忘记了,在柴米油盐的现实考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以前,许多人对于所谓的“正义”都曾经有过一种浪漫的憧憬。更何况,在网络世界无远弗届、人手一机的年代,学生接触到的世界远远比我们年轻时接触的宽广。他们也许容易受人鼓动,但是他们也在许许多多的声音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绝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不想上学、任人摆布。

在烈日下“罚站”绝对不比在课堂里上课来得轻松,而且参与游行的学生,许多还是来自传统名校的好学生。有的学生因怕父母反对而偷偷出来响应游行示威;有的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出来当义务救伤员;有些学生的父母虽然担心,却让孩子上街表达看法,争取民主。许多年轻人在这一波动荡中实实在在地上了社会学、政治学的课,也学习了急救、法律等知识。

香港今天的乱局,有没有可能在新加坡出现?新加坡的国情和政治生态与香港毕竟不一样,新加坡年轻人成长的环境以理性务实为导向,本地的选举文化、国会议政、新闻报道,一般讲究就事论事,极少煽情偏激;当然法律也不允许集会游行,所以示威文化自然不存在于新加坡年轻人的基因里。但是,如果有一天国际大气候和国内社会局势恶化,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还是有可能会走上街头的。

我念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年代,学生争相选读法律、工程系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在当时被视为成绩不够好才选修的“剩院”。今天的情况完全相反,理工学院里成绩优秀的学生首先考虑商科、人文系,工程系反而成了“剩院”。不少年轻人对于高等学府的社工课程甚感兴趣,这与我们当年选科以“钱途”为优先考量的市侩做法很不一样。

许多成年人对于年轻人还是有误解,以为他们都是草莓族,不能吃苦,只懂得享乐,不关心国家大事。其实,我接触到的不少年轻人,对于弱势群体非常关注。他们或是参加服务型的课外活动、社会基层组织、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或者自己动员起来,去帮助独居老人、贫困儿童、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甚至到第三世界参与社区服务、助养儿童。

今年李显龙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中提到的环境议题,更是年轻人最关注的议题之一。许多年轻人自动自发地带自己的吸管餐具上学,发起大大小小减少浪费、循环再用的运动,甚至创办绿色企业,推广可持续交易的模式。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创意,年轻人绝对是成年人的榜样。

新加坡的年轻人和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其实没什么两样。他们的特点是理想主义,有使命感,精力充沛,以及信息来源丰富。年轻人的一腔热血,是用在建设更美好的家园方面,还是耗在拆毁腐朽的制度上,这就看由成年人组成的政府、机构、社团,是如何领导他们的。这么美好而茂盛的年华,成年人给予怎样的鼓励和榜样,国家提供哪些协助他们实现理想、完成使命的土壤?球,落在了成人的半场上。

接下来,就看香港政府和成人世界如何回应学生的诉求。


责任编辑:100002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符婉月:正面看待新港两地年轻人”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