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做了一件“暖心”事,他们在输液室旁开设了一个“作业吧”,方便来吊水的学生写作业,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
9月是感冒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其中,儿童患者的比例尤高。也因此,在儿科门诊,输液室里很多都是背着书包的中小学生。对于孩子们来说,虽然生病了,但是学业不能落下,写作业就成了一件让孩子和家长都头疼的事情。南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的护士得知这一情况后,将护士站改造成可同时容纳4-6人输液的“作业吧”。该“作业吧”灯光明亮、座椅可调节,配有移动式输液架、安全呼叫等设施。这一举动,无疑解决了学生家庭的“痛点”,当属从客户需求出发而做出的一个创新。
不过,舆论对于医院的这一暖心举动却并不全然买账,很多网友认为,孩子生病的时候应该注重休息,家长也应该以孩子的健康为重。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网友的这类看法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南京这样的城市,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之大,大概仅次于北京上海,所谓轻伤不下火线,已经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参与竞争的普遍共识。
在中国古代,刻苦读书一直被舆论所推崇,“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成语的出现,都与舆论的偏好有关。不过,到了今天,未成年人的学业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学业竞争的压力之大也非古人可以体会。因此,一种反向理论开始出现,即呼吁对中小学生进行“减负”。之所以要减负,一个核心的前提在于学生因为文化课业负担过重,缺乏了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更不用说自由玩耍的时间了。
在今天,一定程度上,高考的压力正在变小,甚至中考的重要性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小升初、幼升小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不断提前的现象,是典型的抢跑。然而,这中间却存在一种“囚徒困境”:对所有孩子和整个社会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按照教育规律,结合个人兴趣、特长,让孩子们逐渐加快速度;但为了实现超越,部分孩子试图通过抢跑占得先机。紧接着,每个人都被潮流所裹挟,因为没有人甘愿被落下。最终,所有孩子都变得极为辛苦,最后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却被这个社会忽略。
从微观层面来看,医院设立“作业吧”的举动,当然是暖心之举。但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这样的做法无异是在充当压迫孩子的“同谋”。当然,把压迫孩子的锅甩给医院,这样的分析失之简单了,但医院方面作为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配合角色,应该是无疑的。
医院没有给孩子松绑学业压力的义务,医院的“用户思维”反而体现了它的服务精神。但透过这一则新闻,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不幸”。也因此,医院的创新在展示其暖心的背后,矗立的是一个让人心寒的局面。这些孩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