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加坡大选该有怎样的期待-中国讯息网

对新加坡大选该有怎样的期待

作者:张锐 阅读量:16084913 发布时间:2019-09-26 07:54:34

第14届大选日益临近,人们当然关注这次大选会迎来怎样的选情与结果。执政党将推出怎样的竞选战略和策略,反对党又将寻求怎样的竞选谋略,以挑战一党独大、长期执政的格局,这些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环顾全球,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政治演变,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显然也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那就是处于如此大环境下的新加坡,将会面对怎样的冲击和影响?或者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下届大选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从中长期来说,这关系到新加坡将以怎样的发展模式作为未来的坐标? 

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四年多以来,不难发现,一个由第一代领导构建延续至今的发展模式,正面对来自内外多层面的挑战。从发展的眼光看,事态的演变可好可坏。因此,认清变迁中的情况,无疑有助于更好地面对未来。 

为了说明事态发展的关联性,我把选举看成量变的一个过程,而这一变数是否会造成质变的开始,值得关注。说白了,就是如何才能避免新加坡走上周边国家的政治困局。

检视当下的争议和可能的发展趋势,或许就能从中窥探究竟,并从中明晰有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精英阶层的变化已显现新的态势。这就是除了认可和服务于现有体制者外,已退出体制和体制外的精英,对治国理政日渐表达关注和参与议论。这一情况的出现,无形中对现有的体制运作带来不同层面的问责,并或多或少影响政策走向和政治诉求。这也说明在政党政治之外,一个新的议政空间的存在,折射出一个向来由政府和主流媒体主导的政策宣导,面对新格局与变数。

执政党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因政策取舍导致的不足,加上宏观调控的失准带来的落差,近年来对社会公共政策采取了一连串的政策改革与优化。与此同时,也迎来反对党阵营相应提出替代政策。不难看出,两者的争议并不纯粹是谁的政策更具可行性,而更多是谁的政策能让受益者获得更多。这意味着民粹政治的倾向在滋长。

近年来,政府对国家财富的累积与使用,更强调应当兼顾短、中、长期的需要;但另一方面,积极倡议通过更多地使用国家财富,以实现公平公正的温馨社会所需,特别是弱势群体和面对阶段性困境的国人。由此凸显短中长期政策考量的依据,存在明显差异,这对维续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价值取向的差异,已逐渐形成对未来的多元需求。问题是,现实的世界却意味着,未来面对的挑战更严峻,这就形成意愿(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碰撞。客观而言,这有待不同世代的国人去调适与克服。但它对未来大选可能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有增无减的政治压力与较劲。

伴随着颠覆科技造成经济转型的困难叠加,由此涌现有待解决的经济、就业与社会课题,已成为治国者不易攻克的难关。这就为有效治理形成新的政治压力,并由此导致新的争议热点。

不能忽视的是,精英政治正日益受到质疑。问题不囿于政治精英的待遇,也包括质疑从政精英的思维固化、脱离底层等不足。这种对从政精英的负面议论,如果得不到正面与必要的化解,日积月累难免造成从政精英被污名化,影响良政善治的水准。

此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促使权力的分解与分散。除了假信息引发的政治问题之外,如今涌现日益增多的自媒体和公共讨论,更让多元性的诉求变成意见纷纭,共识难求,社会治理成本日增。被社会认可的知识精英的多元见解,会否导致问题的简单化、碎片化,值得关注。一个欠缺整体宏观视角的政策论述,无疑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弊端。而网络媒体呈现的不仅是权力的分散,向负面议论倾斜的发展态势,尤其值得关注。

国人对历史课题的探索与重新解读,不仅涉及功过成败的不同陈述,更将对权力结构的分解和价值导向的分野产生影响,波及未来政治生态的形塑。

面对未来,不管政府和国人是否愿意,国内政治更难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原因在于,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国民政治意识的改变,加上治国者不可能维续过往的治理手法。可以想象,未来维续法治底线与民主政治空间扩展的较劲,会变得更加复杂与难解。这就意味着,政治博弈衍生的新生态面对新挑战。

就上述所言,凸显一个成功小国未来要维续良政善治和建设性政治体制,并非坦途。未来会怎样确实难以预料,是变中求变维续成功模式的创新与演化,还是导向政治困局逆行,就看朝野与国人,能否思维到位,应对得法。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对新加坡大选该有怎样的期待”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