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改委多次发文要求各地推进门票降价工作,让利于民,鼓励旅游产业发展。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景区淡季免费开放、演出门票打折等政策。”(9月20日中国之声)
临近“十一”黄金周,河南、浙江、湖南、山东等多个省份出台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措施。如浙江大佛寺文化旅游区门票将由100元/人次下降至80元/人次;山东对7个景点门票进行整合,孔府门票价格60元,孔庙降为80元,孔林降为10元;颜庙等4个景点免费开放。河南要求对明确纳入降价范围的4A、5A景区,务必在“十一”前推出一批降价景区并公布降价方案。
国家发改委去年6月公布的《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提出,在当年“十一”黄金周旅游高峰之前,切实降低一批重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随后,一批景区陆续宣布降价。但很多景区降幅不大,有些甚至不降。如神农顶景区的门票当年的价格仅由140元下调到130元……
景区靠门票维持运营可以理解,毕竟,门票依然是当前各景区的主要收入。如果迅速免费甚至取消门票,势必给景区的管理和运营成本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但“门票经济”的行规必须打破,否则,期待中的“全域旅游”就无法照进现实。“门票经济”仅是短期利益,全域旅游才是长久效应。面对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观念转变得越早,越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反之亦然。
对此,旅游业的经营观念必须转变,需要不断挖掘潜力,开发更多旅游产品,朝着全域旅游的方向发展,以形成健康的旅游产业链,这已成为行业共识,也与国家倡导的发展的旅游方向一致。降低门票价格或适当免除门票,不仅更能体现重点景区的公益性,还能拓宽未来旅游+的视野,以把旅游业从做大到做强。
由此,对拒不降价的景区不能再“示弱”,而是要让“降价令”长出锋利的牙齿。对拒不降价、伪降价,或明降暗升的景区,必须采取让其“喊疼”的措施。这需要进一步强化督促景区降价的内部和外部监管机制,以让违反者付出更大成本,包括不执行政令的经济成本和责任人的仕途成本,如此才能倒逼重点景区转变观念,放弃依赖门票经济的传统经营模式,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速度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