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官网发布公告针对《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公开征求意见,草案修改稿中提到,地铁可以设立优先车厢,在高峰时段优先车厢可以仅供残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等有需要的人士乘坐,对于乘坐优先车厢的其他乘客,地铁工作人员应当劝离。此规定在公告发布后便引发热议。(9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早在2017年6月,深圳地铁就已经开始在1、3、4、5号线双方向列车的首、末车厢开展女士优先车厢试点工作。现在可以算是升级版了,将受惠人群从女性扩展至残疾人、未成年人,这么做有一定的意义,也能够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但能否落到实处,或者能否产生效果,则需要民众行动呼应。
在高峰时段,残疾人、未成年人、女性相对来说是“弱势”,他们也的确是需要“特殊照顾”,因此,设立“优先车厢”有一定的必要性,人太多,一些残疾人、未成年人很难挤得进去,女性也容易遭遇到性骚扰,而设立“优先车厢”则能够避免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也是一座城市人文情怀的一种体现,具有绅士风度的市民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就高了。不过,在现实操作中,会遇到一些不听劝阻的市民,他们假装没看见,或是看到了也仍然我行我素,对此,也是很难惩罚的,工作人员也只能口头劝说。即便是如此,也并非说设置“优先车厢”就没有意义。一方面一些人群的确是很需要获得“特殊照顾”,“优先车厢”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友爱,体现的城市的体贴和温暖;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市民变得更加文明。诚然,为了上班不迟到,为了自己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需要早点挤进车厢,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对于弱势群体就不可以不给予照顾,就能选择无视。这同样也是一种责任。
有人担心,需要乘坐优先车厢的残疾人、孕妇等一般不会单独出行,乘坐优先车厢时,如果陪同者是男性,就会被迫分开。这其实是不必担心的,如果是陪同的,当然是要一起的,工作人员也会给予理解。另外,当“优先车厢”空着有位置的时候,显然也不会完全排斥其他乘客进入的。说白了,设置“优先车厢”不仅仅是多了一种名称,更重要的是体现城市的善意,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城市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候哪些需要照顾的孕妇、残疾人并没有位置,而一些健康人却坐在着“特殊位置”上,也并没有人让座,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许多人对此无动于衷,也不会感受到羞愧。有人晒出在深圳地铁女士优先车厢上拍到的照片,座位上多数乘客都是男性,而一位孕妇却站着,这是令人痛心的。当无人让座当不让座的人多了,城市的冷漠就会加剧了。同样的,不文明现象也会随之增加。设置“优先车厢”的用意和目的也就在此,这是消解城市冷漠症的一剂良药。也有人认为,没有相应的惩罚配套,很难落到实处。这并不是假话,也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这同样也不能说“优先车厢”没有必要存在,相反,更反证了存在的必要性。“优先车厢”本身就是一种向善的引导。
面对“优先车厢”,不必急于否定,更不必视作毫无意义的事情。有没有效果,最终能够变成什么样子,需要民众用行动去呼应。当然,能否真正实施,最终取决于民众的意见。一项能够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的行动,无妨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