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图片在朋友圈流传,某地音乐书籍上,经典儿歌《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引发了不少讨论。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一分钱》曾经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根据著名作曲家潘振声亲属的回忆,1964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组向潘振声约稿,请他写一首赞扬“好孩子”的歌。当时正是硬币在社会上大量流通的时候,潘振声联想到平日所见的孩子们拾金不昧的场景,便创作了歌曲《一分钱》。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国人向来把拾金不昧视为一种美德。而在儿歌《一分钱》中,创作者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取材于儿童生活,对这种传统美德进行了全新的演绎。由于节奏简单、歌词朗朗上口,便于儿童传唱,其广为流传在情理之中。
《一分钱》为什么会变成《一元钱》?
一个很便捷的理由摆在那里:不论硬币还是纸币,一分钱早已退出流通,这意味着当下儿童对一分钱已经完全失去概念。一个东西都没有看到过,又如何去理解呢?
所以,在支持改编者看来,由于改编后更加有利于孩子理解和传唱,“一分钱”变为“一元钱”,一字之改未尝不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
而在反对者眼里,改编“非但没有必要,甚至就是画蛇添足”。潘振声先生的家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表示:“经典就是经典,随意丑化或消解经典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更有媒体评论认为,如果随意改编,原歌曲中倡导的公德心也可能会在调侃与恶搞中被有意无意地消解,长此以往,捡钱交公的人甚至会成为他人取笑的对象。
对比一下,哪一方的理由更充分?
表面上看,由于一分钱早已退出流通,原歌词不利于当下儿童理解和传唱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但假若进而追问,是不是把“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当下儿童就很容易理解很乐于传唱了呢?
恐怕也不乐观。很简单,且不说当下一元钱的使用频率是否足够高,孩子们是否经常有捡到一元钱的机会,就原歌词描写的场景而论,和当代儿童的生活也已经相当疏离了。要让儿童易于理解乐于传唱,显然不是将“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就可以轻松解决的。从这个角度分析,“一分钱”变成“一元钱”,不但破坏了经典的纯粹性,而且也实现不了改编者既定的初衷。
既然否定了改编的意义,那么是否还要继续用《一分钱》来教育儿童?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有媒体说,《一分钱》“歌曲反映的是社会期待少年儿童的精神气质,如讲公德、肯负责、天真无邪、不昧一文等,这样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过时”。所言有理,然而众所周知,价值观的传导需要如春风化雨,在当下儿童连一分钱的实体都完全陌生的情况下,歌曲的教化作用是不是会大打折扣?
在过去的时代,《一分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经典。“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会经济的变化太快了,当下儿童的生活已很难用旧的经典来涵盖和演绎,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地随意改编经典,而不去用心创造新的经典?
经由《一分钱》改编的争论,在儿歌领域,能否催生出更贴近当下儿童生活、更为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新经典?相信这一点会为包括歌曲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真正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