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成了“一元钱”;也有人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不少音乐创作者表示,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去改动它。(扬子晚报9月8日)
可以理解,改编经典曲目,难免会引发争议,何况《一分钱》是具有时代影响力的经典儿歌。然而,转念一想,将“一分钱”改为“一元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改编”,我们不必预设立场,用负面的角度评析。
首先,“一字之改”未必是恶搞,不必恶意解读。毕竟,“恶搞”是具有明确目的的改编行为。或是为了讽刺、嘲笑某些现象,或是为了侮辱、贬低某些人员。总而言之,恶搞与本意往往相差甚远。将“一分钱”改成“一元钱”,并没有否定原曲目中“拾金不昧”的内涵,教育意义仍在,正能量仍在,怎么算是“恶搞”呢?
其次,“一字之差”并不影响流行,不必担忧。《一分钱》的原句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其中,“路”与“分”平仄相对。诚然,改“分”为“元”平仄对应性不强,但不影响尾音押韵。换而言之,《一元钱》传唱起来同样朗朗上口,传播影响力不会差很多。倘若所谓《一元钱》仅仅网络产品,在没有登堂入室的情况下,不必夸大其影响力。
再次,内容只有紧跟时代,才能发挥教育作用。众所周知,一分面值的硬币已退出流通市场,在市面上很难遇见,自然也难遇到被遗失的一分钱硬币。较之一分钱,被遗失的一元钱更多。对儿童来说,儿歌也是一篇课文,儿歌内容应当与实际生活接轨。改“一分钱”为“一元钱”至少能教育孩子们,捡到一元钱该怎么做。
说到底,对经典儿歌最大的致敬不是原封不动的保持,而是灵活地运用,使之持续发挥作用。《一分钱》是经典儿歌,在当今社会仍然有教育意义。与其让它停留在上一辈的记忆中,不如留给下一代,通过适当的改编创作,让经典曲目传唱下去,让更多让年轻人记住《一分钱》作者潘振声老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