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饭菜、海鲜、甜品、饮料、点心,一批批从货架上撤下,丢到小推车里拉走扔掉”,日前,有网友在网上描述其与家人在上海某盒马鲜生超市目睹大规模“丢弃”临期食物的场面,帖文引发热议,在帖中网友引述家人感慨道,“作孽啊”。
零售型果蔬店家常规处理临期或过期商品的场面算不得多新鲜,之所以能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或在于“勤劳朴素实惠的上海老阿姨”那句虽然有些刺眼但也颇符合其人设的感慨,将处理临期食品与“作孽”联系在了一起。
说者无意,参与讨论者则开始各说各话,有人顺着感慨几句,也有人看到其中的商业逻辑。这本是互联网众声喧哗的常态,包括发起话题的当事网友及其家人,可能都并无深入“揭批”商家糟践食物的雄心,只是简单路过感慨一番而已。
事实上,对于临期商品的处理,各个商家都有类似但也多元化的整套处置方案,也真不是“作孽”“浪费”那么简单。包括本次事发的盒马鲜生,按照媒体的追访,下架的临期商品也多被折价出售,贴上“7折”“6折”的标签,或加入买一送一等“买送活动”,而像以梯次折扣营销闻名业界的某大妈品牌果蔬店,更是将临期商品处理与品牌推广无缝结合,做得风生水起,甚至越到临期越是门庭若市、摩肩擦踵。
即便是下架销毁,对盒马鲜生来说也确实无可厚非,毕竟就在2018年年底,盒马鲜生还曾因“过期两月的食品仍销售”而进入舆论漩涡,虽然事后解释说是“误上架”且承诺十倍赔偿。
不得已的矫枉过正也好,或者纯粹的商家营销也罢,较真来看,商家怎么处理临期商品,其实完全是其经营自主的范畴,就像过季衣物会打折一样,临期食品的处理商家会基于经济人的基本理性去做自主判断和处置。相信商家在评估经营成本以及营销策略上,有各自的判断。个体顾客发发感慨无所谓,但以道德视角介入讨论就稍显用力过猛。
据南都发起的一份问卷调查,超过一半的网友投了“过期食品不安全,而再分配产生的成本企业也没有义务付出”一票,当然也还是有38%的网友倾向于像那位阿姨那样用朴素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数据背后的投票主体也可能集中在不同年龄层,包括发出感慨的老阿姨在内,不由自主发出类似感慨的人群,可能正是此前在网上屡屡被年轻人吐槽、那些唠叨你穿秋裤、别浪费的父母长辈,特殊的生活成长经历下对食物保质期少有在意,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过紧日子”的共同记忆投射。
互联网众生喧哗应该是常态,没有那么多非此即彼、势同水火,很多观点其实完全可以共存共生,大家不妨各自选择,只要不用力过猛的上纲上线就好。感慨“造孽”“浪费”的阿姨们,平时可能也习惯挑选便宜且相对新鲜的商品……商家肯卖,就得对产品的基本安全和质量负起责任;顾客肯买,则也有个体的性价比考量。市场逻辑下的买卖关系以及临期产品的处理,商家会有规范的操作,还是别上升到道德高度,轻易斥其“作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