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可信吗?-中国讯息网

社会信用体系可信吗?

作者:游润恬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9-05 13:03:53

甘肃东乡县上周出台新规,忤逆不孝者可被纳入个人信用“黑名单”,作为反面典型身份对社会公开,不得享受信贷、教育、就业、产业奖补等政策。

甘肃只是用社会信用体系来提倡孝道的最新案例。去年和今年早前,云南盐津、陕西旬阳、江西赣州、江苏淮阴、湖北宜昌、贵州六盘水等,也以地方政法机关发通告的方式推出类似规定。

叫好的人赞同利用新手段惩戒不善待老人的老问题。尽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诸多法律都规定要善待老人,但把老人养老金占为己有、自己住新房而任由老人住危房、不负起赡养父母责任等行为还是频频发生。

但问题来了。东乡县在通告中界定为忤逆不孝的10种行为,包括明确违法的侵占老年人房产,也包括定义可以宽泛的“对老人进行歧视”、“以各种理由长期恶意不探望探视父母及家中老人”等。

在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里,恐怕找不到一条法律列明何谓歧视老人、应如何惩罚。子女可能有各种不愿意或不能探望老人的苦衷,例如童年时曾被父母虐待或性侵,如何公正地判定子女不探望父母是出于恶意?

各地出台把不孝子女列入信用黑名单政策的做法,凸显了在全国范围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棘手之处。

中国国务院在2014年宣布,计划在2020年之前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核心作用在于保存失信者的记录,揭示个人的信用优劣,警示个人的信用风险,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希望以此打造更讲信用的中国社会。

现在距离2020年的期限还有三个多月,暂时还看不到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完整轮廓,各地在进行各种尝试,效果好坏参半。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上周说,目前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市出台或正研究出台地方信用法规,已有26部法律、28部行政法规中包含信用条款。

现有地方规定较普遍的问题,是没有清晰列明什么行为会得到怎样的惩罚,或行政规定里的惩罚难以被社会接受。例如山东某些村子一度要求每户人家在屋外展示信用评级,后来因村民反对而喊停。地方制定的行政规定,不及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严谨。

另一个问题是社会上出现五花八门的社会信用体系,让人眼花缭乱,搞不清社会信用体系到底是什么,怎么影响自己。许多人不知道怎么上网查询自己的信用评级,买飞机票时才发现自己被列入信用黑名单。

这里顺道普及一下知识:除了上述地方用信用体系来规范社会行为或道德品行,大家最熟悉的另一种社会信用体系是“老赖名单”。经法官审判,在诉讼案败诉的一方,如果不配合执行判决,例如拖欠赔偿或拒绝刊登道歉启事,就可能被当成“老赖”,被限制购买飞机票、高铁票,或购买奢侈品,或送子女进私人学校。

还有金融信贷类的社会信用评级,如支付宝的“芝麻信用”,信用指数高者可能在租用充电宝时可以免押金,但信用低未必意味你在现实生活的整体金融信用低,可能只是因为你比较少用支付宝或关联服务。

另据外媒报道,新疆政府以积分方式管控社会治安,要求居民填表格申报宗教、有无留胡子、年龄、职业等个人情况,从中为每个人打分,分数低的人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受到额外限制。

社会信用体系目前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基于现有机制的模糊和不严谨,民众和企业难以清楚掌握信用体系的具体操作,以判断对个人或个体的影响。中国欧盟商会上周发报告称,担心中国把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当成贸易战中的工具来制裁企业。

全国人大去年10月把社会信用法纳入立法规划,预计两三年内可颁布实施。期待社会信用法能充分参考目前各种信用机制试验的利弊,制定出更清晰、更有法律说服力、更规范的信用体系。

中国要强化社会信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国签订合同的履约率仅50%左右,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中国去年全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56亿元,是2014年的一倍以上。提高社会诚信,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这是好事,关键是要避免社会信用体系被过于宽泛、超乎法规地滥用。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社会信用体系可信吗?”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