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经发现立即摔坏或抛入水桶;不允许学生穿奇装异服,发辫不得超过21厘米,一经发现,立即劝其剪短”。近日,山西范亭中学出台的“学生管理十不准”规定引发社会关注。(8月29日《人民网》)
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园,一经发现一概销毁,当然,事先也签订了协议,其目的是让学生和家长无话可说,至于是否违法,老师有没有权销毁学生的手机,这恐怕不是学校所要考虑的。带手机进校一概销毁:教育为何总是简单粗暴?
教育的简单粗暴,我们耳熟能详。比如体罚学生。这是最为简单粗暴的行为,学生犯错了,对学生拳打脚踢,学生怕了就不敢再犯错误;学生记不住,让学生罚抄书几十遍甚至几百遍,这同样也是简单粗暴的行为,以为让学生重复抄写,学生就记得住。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作出否定的回答。
教育为何总是简单粗暴?一方面是因为老师总想寻求最为简单的教育方式,且能够立竿见影;另一方面是老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教育从来都是一门艺术,从来都是需要耐心的。可作为老师,却偏偏喜欢简单的方式,因为简单所以粗暴。具体到管理手机。不是“一概销毁”这么简单又粗暴的管理。去年8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治实施计划》,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其中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直接规定了限制性规定。包括:严禁学生私自携带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进入教室,带入学校将由学校统一管理。这并没有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进入校园,而是不能进入课堂。学生可以带手机进入校园,可以放在寝室里,只要不带到教室里就行了,有学生带了,是由学校统一管理,而不是销毁。学校要做的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要做的是如何科学有效地统一管理。但学校显然不愿意在管理手机上下功夫,显然不愿意将精力放在管理学生手机,只要将手机挡在校门外,就不用管理学生手机了。而学生有带手机进入校园的需求,产生的矛盾由什么解决?那就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于学校的老师来说,太简单了,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无疑剥夺使用手机的权利。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手机”已经不止是一部通讯工具,它更是集娱乐、休闲、购物、通讯为一身的综合运用工具,学生自然也想使用手机。数据统计,中小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大概在3-5个小时,这意味着“玩手机”成为了学生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做得最多的事情!而近年来,中小学生沉迷手机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长,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眼部近视等方面考虑,也应该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但却不是一刀切地将手机挡在校外。
的确,管理学生使用手机很难,老师也难以盯得住每一个学生。但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利用制度,利用学生自我管理等手段管好学生手机,这才是教育本来的样子。“一概销毁”不是教育,更是对教育的侮辱。需要质问的是,教育为何总是简单粗暴?究竟哪儿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