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黄河路,有这样一间公共厕所:手纸免费、无异味、可精准找到空位。如厕完毕,可以在旁边藤椅上喝上一杯免费热水,或者上楼在图书架里找本书看看,或到隔开的沙发上坐下刷刷手机,甚至还可以弹上一曲钢琴。(8月26日澎湃新闻)
众所周知,“如厕难”是我国不少城市的普遍现象,对此,各地都在绞尽脑汁地破解这个难题,而办法主要是增加厕所的供给。就是说,“如厕难”主要是厕所供给不足造成的,因此,如何改建现有的公厕,扩大范围,或新增公厕,抑或是建造“第三卫生间”即无性别厕所等,都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
然而,人们在柳州见到却是另一番景象:那里的厕所修建的“高大上”,免费的手纸、清爽的空调倒是必须,而如厕完毕,可以在旁边的藤椅上喝上一杯免费热水休息,还能到楼上图书架找书看,或坐在沙发上刷手机,更“亮眼”的是,有雅兴的话还可以弹上一曲钢琴!
但如此“高大上”的公厕真有必要吗?大家到底是来“如厕”还是来“休闲”?城市可谓“寸土寸金”。能用于修建厕所的地方本来就不多,好不容易修建一个公厕,却挤压厕所的蹲位,占用大量地方用于“休闲”。而事实上,多少“有闲”人需要如厕后享用这些附属设施呢?
修建豪华公厕,无疑要付出很大成本,占用不少地方。而如厕的目的,无非是解决拉屎撒尿的问题,既然如此,如果把公厕修建的“高大上,无疑犯了方向性错误。试想,如果把资金和场地用于修建更多的蹲位或尿池,就是在增加厕所的供给,这对缓解“如厕难”无疑大有帮助。而公厕的附属设施过多,肯定达不到破解“如厕难”这个目的。
当然,使公厕更人性化,也是构建厕所文化的一个方向。如提供饮用热水、体重仪、急救药箱、手机充电、免费WiFi、公益雨伞等,以及充分照顾老弱病残儿如厕需求等方面,需要考虑周到。但是,当前需要的是更多能用的厕所,而非附属设施过多的公厕。
可见,解决“如厕难”,还是应当重视厕所的供给。如果缺乏足够的公厕,就是再修建几个豪华公厕又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否则,遇到“内急”,人们照样吃苦头。所谓“厕所革命”并非是把厕所修建得如何“高大上”,而是首先保证供应量,这才是最终解决“如厕难”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