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送你ETC,在线申请送到家!”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这个夏天开始的银行人员朋友圈刷屏仍未消止,其背后的ETC争夺战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从线下营业网点到线上手机APP、公众号和小程序,银行、支付平台、银联等不约而同地加入赛场。风潮之下,ETC也逐渐暴露出潜在的“雷区”,类似ETC“被盗刷”、“捆绑消费贷”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这个夏季,ETC的确很火。不过,诚如媒体报道,其中的“雷区”也不得不防范。例如所谓的“二合一”卡片,即同时具有ETC记账卡功能和银行储蓄卡或信用卡的金融功能、可用于刷卡消费的ETC卡,就存在极大的被隔窗盗刷风险,相关案例多次被媒体报道。在相关盗刷案例中,车主均使用了这类ETC卡,且开通了“闪付”“小额免密免签”等功能,千元以下交易可直接支付,这就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用户一旦中招,极易损失钱财,引发人们的担忧。
而在新浪微博上由财经网创建的投票话题“ETC被人隔空盗刷2000余元”中,有65.6%的网友认为这是“银行ETC存在漏洞”。于此,银行方面当引起重视,既有必要加强技术防范,也应做好相关预警,以规避盗刷给用户造成的损失。
此外,ETC背后还存在另一个潜在的“雷区”,那就是“捆绑消费贷”的出现。有车主反映,在银行用借记卡办理ETC业务时,被银行强制捆绑了消费贷,且年利率高达百分之十几。然而,银行倘若不顾客户权益,仅靠“套路”与“陷阱”争夺客户,只能是将生意往“死”里做。对这种现象,消费者也应多加防范,不要陷入银行的套路。
归根结底,风潮之下ETC暴露出的“雷区”,不能只靠消费者去“趟雷”“扫雷”。面对其中的乱象,监管部门当及时“亮剑”。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运行机制的愈加完善和相关政策的逐步推行,ETC将在各方面不断升级。这也就意味着,其操作系统的应用势必更加丰富,各种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对此,市场监管以及相关标准体系更应同步跟进,毕竟功能的拓展唯有在规范中,才能实现共赢。
对进入“赛场”的各类平台来讲,在看到巨大发展蓝海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必须靠守法和诚信赢得市场,既不能给用户“埋雷”,也应谨防信息不畅通所导致的用户误解。因此,平台一方面在进行相关业务时,须履行好必要的告知义务;另一方面当即时堵塞存在的相关技术或人为漏洞,这才是对客户及自身利益的负责。
必须认识到,ETC是一项事关民生的大事,相关方在看到利益的同时,也理应坚持以用户为本,而不能只打自身“小算盘”。只有获得了用户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在ETC这片蓝海里畅游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