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生态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新华社 8月22日)
在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愚公不顾九十高龄,毅然率子孙负重挖山不止。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这一份远大志向看似遥不可及,可是他不管不顾,以“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坚强决心,以及迎难而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代接着一代干,终于达成所愿。
我国部分地区因为降水较少、水土流失等原因,经常会遭遇严重风沙尘土天气袭击,严重影响生产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开始治沙造林,以此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做好这一项艰巨的事情,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需要有敢为人先的气魄、排除万难的担当,更需要认准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38年来,他们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新时代“愚公”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壮举。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绿色、清新、优美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真正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当前,我国还有一些偏远贫苦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稀缺,但是,只要每一个地方拥有无数个新时代“愚公”,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能力,去建设美好家园,就一定能迎来胜利。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和“六老汉”肩并肩,共同去呵护好绿水青山,补足民生短板,建成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百姓共建幸福家园,共享生态福祉。
风顺正好扬帆时,勇立潮头唱新歌。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我们要认准绿色发展的大势,扛起建设生态文明这份共同的责任,凝心聚力、创新实干,让沙漠变成绿洲,使青山锁住乡愁,共同奏响乡村绿化美化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