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回归国内势头能否持续?-中国讯息网

日本企业回归国内势头能否持续?

作者:陈鸿斌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8-22 11:50:39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企业出现了回归本国的明显动向。一方面是各国对高品质“日本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原先日资企业所在各国的生产成本都在趋于增加,日本国内与在海外生产的成本已相差无几,这就自然造成海外生产的优势逐步降低,从而使日本企业相继回归。但问题是这一回归势头将持续到何时。

例如,卡西欧公司在国内山形县生产的普及类手表,于去年8月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由此使产量猛增至月产10万只,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两倍。该表的售价仅为20美元,作为“Made in Japan”的品牌之一,在中东等地区非常畅销。目前在中国和泰国的生产今后也将迁回日本,这样的动向在各行业比比皆是。

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特大地震后,日本企业一下子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包括大幅度的日元升值、沉重的法人税和社保开支负担、日本与各国签署经济合作协议进展缓慢、国内劳动力市场几乎是一潭死水、不合理的环境制约和由于福岛核泄漏导致核电站停运形成电力紧张,由此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一系列动向推动了日本企业进一步向海外转移生产。

此后由于日本央行实施了放松银根措施,调整了法人税率,电力紧张局面也有所缓解,于是又使得对外投资逐步趋于减少,并陆续出现向国内回归的动向。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回归案例包括:2015年8月松下公司将在印度尼西亚的LED照明的生产迁回三重县;TDK公司于2016年8月至9月期间在秋田县建设了两栋厂房,生产电子零部件,使其成为“母厂”;2017年3月著名化妆品企业高丝公司位于群马县的新厂投产,当年10月撤出中国的子公司;本田公司于2017年10月将在中国的“幼兽”摩托车生产转回熊本县生产;2017年8月雀巢日本公司设在兵库县的新厂投产,其生产的巧克力还向韩国出口:2017年10月东洋人造丝公司在滋贺县设立研发尿布的基地。

此外。爱丽丝公司于2018年4月在茨城县建成新厂,生产面向国内的LED产品,以此提升国内的生产比率;佳能公司在宫崎县建设新厂,预定于年内投产,由此提升国内的产能;资生堂公司分别在栃木县和福冈县建设新厂,预定于今年和2021年投产。

据日本综合研究所对3000家日本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一轮回归首先出现在食品行业,随后是服装业,再往后是日用品和卫浴用品行业,最后是化妆品业。

其实,这一动向也并非日本的独有现象,美国也同样如此,尤其是特朗普上任以来,竭尽全力甚至不无威胁地促成美国在海外的企业回归本土,并对这些回归国内的企业放宽限制,予以税收优惠,连对华加征关税也是为了促成美国企业回归。

当然这也并非特朗普的高招,实际上在奥巴马时期就已明确出台敦促美国企业回归国内的政策,苹果公司和通用电气等著名企业都在响应政府的号召,陆续将生产转回国内。据统计,在2010年至2017年期间,回归国内的美国企业创造的就业岗位多达57.6万个。

制造业对日本来说,仍是重要的基础产业,目前仍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左右。通过这一轮回归国内的动向,可望拉动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内的设备投资。如果具有足够规模的话,则还可望提升经济增长率。

但这一势头能否持续下去,仍有待观察。因为日本的人口在下降,国内的消费市场是难以扩大的。另外,同样由于人口下降,如今日本各行各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海外投资企业陆续将生产转回国内,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缺口。这一结构性障碍如果不能出现明显改善,恐怕今后持续这一势头会受到很大制约。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此前调查,推动日资企业回归国内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增加(55.6%);而规避汇率波动影响(6.6%)和海外的工资及税收负担加重(3.9%)所占的比重均相当有限。但今年以来随着美国对华征税关税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对美出口产品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于企业生存的考虑,又有一些企业正在考虑将在中国的生产项目转回国内,还有更多的企业则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企业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纷纷开始实施收缩战略,不约而同地关注健全企业的财务,调整企业的经营范围,总体上明显表现出一种以防范各种危机为主的经营战略,而进取精神就显得相对缺乏。在保守有余、开拓不足的指导思想下,这些年日本企业在国际社会再也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风生水起了,很多企业都在啃老本,多少年都没有什么新产品,以至如今对全球消费者来说不可或缺的智能手机,日本企业几乎是全军覆没。

这对当年在家用电器领域曾长期处于一骑绝尘地位的日本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可思议的。而当德国率先推出工业4.0战略后,日本几乎是按兵不动,这当然导致了日本国际地位的持续下滑。

自从中美发生贸易争端以来,美国对日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加征了关税,这也迫使部分日资企业寻求回归。但由于日本国内的工资成本明显高于中国,况且接下来美国也很可能加大对日本产品的关税,所以这部分的回归目前仍相对有限,日本殷切期盼中美贸易战能早日结束。

目前日本国内的少子老龄化仍在以惊人的势头发展,安倍政府虽然将此形容为“国难当头”,但迄今为止也未见推出什么有效的应对战略和措施。在这一局面下,日本企业欲破解劳动力短缺的现状,就不能仅限于通过生产工序的合理化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创新,通过开发出一大批使消费者眼睛一亮的全新产品,从整体上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升级。

例如成人尿不湿就是为应对老龄化的迅猛发展而适时推出的新产品,这一产品的问世创造了新的需求。显而易见,如果只是出于与美国相同的指导思想而促成企业回归,只是在原有生产体制上小打小闹,而不是通过加大研发投资,形成全新的产品和相应的生产体系,由此形成新的需求,则估计这一轮回归国内的势头是难以持续的。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日本企业回归国内势头能否持续?”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