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坚持斗争 ——“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的启示-中国讯息网

在逆境中坚持斗争 ——“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的启示

作者:金强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8-20 16:20:56

   粤北大地,是一块红色革命的热土。

    韶关市南雄瑶坑村、始兴红围和浈江区五里亭,三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地名,却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让人肃然起敬的红色圣地——抗战时期,这三个地方曾先后成为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机关所在地。2009年,三个“红色祖屋”得到修缮,并在五里亭旧址旁新建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人民到此瞻仰参观。

    走进陈列馆,一段抗战时期广东省委、粤北省委的迁移路线图,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在血与火中留下的红色足迹: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迁至韶关西河,不久迁往江西信丰油山,1939年12月又迁回南雄瑶坑村,1940年7月再迁到始兴红围;1940年12月,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撤销广东省委,成立粤北省委、粤南省委,其中粤北省委机关仍驻红围;1941年1月,粤北省委迁至韶关五里亭,直到1942年5月。

    4年辗转5个地方,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领导人民坚持不懈外御日寇,并同国民党顽固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广东各地的抗日武装风起云涌呈燎原之势,华南敌后战场也成为全国三大敌后主战场之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誓死而归,乐于就义,愿为江西人,尤其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革命儿女留些正气吧!”这是首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的遗书,铿锵有力的文字,透过历史的云烟,至今读来仍让人为之动容。而陈列馆中展出的一盏煤油灯,静静地诉说着革命先烈保护同志的英勇事迹——时任粤北省委书记李大林1942年5月25日被捕时,将窗台上用来做暗号的一盏煤油灯拿走,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为广东革命保存火种。

    2011年,建党9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战时省委》正式上映,反映的正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影片采用了“穿越”的手法,让一名演员和张文彬穿梭时空,开展灵与肉的对话,揭示了其从怀疑张文彬“慨然赴死”的可信度及其价值所在、到最后理解认同的心路历程。“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今天,我们重访红色足迹,也是一次对话革命前辈、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

    践行,是最好的纪念。抗战时期的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见证。今天,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需要像革命前辈那样去抛头颅、洒热血,但仍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无论顺境逆境,必须始终坚持,不断攻坚克难,在新时代的新长征路上奋力夺取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在逆境中坚持斗争 ——“广东省委粤北省委旧址”的启示”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