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迷航 飞向黄星 ?-中国讯息网

火箭迷航 飞向黄星 ?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8-18 12:55:39

希望联盟政府去年5月10日上台至今,民主行动党在承认统考、削减拉曼大学拨款、预科班种族固打制、爪夷文书法教学风波,以及莱纳斯稀土厂去留等议题上,都面对华社极大压力。

华社舆论质疑民行党为何不像在野时那么敢怒敢言,反而像以前马华那样唯唯诺诺。

即使如此,政治学者潘永强博士认为,民行党要成为马华2.0也并不容易。这是因为,马华基本上是意识形态较为保守的华族商人政党,数十年来也一直是国阵的附庸型政党,其支持者主要是既得利益者。

潘永强:短期内不太可能变马华2.0

潘永强是南方大学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民行党如今虽然执政,但它仍是个群众政党,其改革性与进步性仍在。他说,民行党的支持者大多数是华族中下阶层,他们都并非既得利益者。

他说,民行党领袖去年虽首次入阁担任部长及副部长,但秘书长林冠英等人之前已执政槟州10年。民行党在槟州也并未变成马华2.0。

潘永强表示,民行党党员年龄比马华年轻,马华相比之下可说是个已经老化的政党。年轻党员为民行党带来的创意也非马华党员能比拟的。两党这些主要差异让民行党短期内不太可能变成马华2.0。

祝家华:民行党不走纯华人政党路线

政治学者祝家华博士也不认同民行党变成马华2.0的说法。

他表示,民行党党员虽以华人为主,但其中也有马来人及印度人,但马华则是个纯华人政党,这是两党最大不同。

祝家华是南方大学筹备处执行顾问,也是南方大学学院前校长。他告诉《联合早报》,民行党多年来积极建立马来基层,各州与中央领袖也有马来人,这些都是马华没有的。“民行党也完全不想走马华的(纯华人政党)路线”。

刘惟诚:土团党势力渐大 民行党逐步妥协

新闻与政治学者刘惟诚认为,就目前来说,民行党还不至于完全变成马华2.0。他说,马华之所以遭人诟病,主要是因为“去政治化”执行得太彻底,让马华变成一个重视地方服务多过党政管理的“公会党”。他说:“这是为了避开与巫统的正面利益冲突。”

刘惟诚是拉曼大学中文媒体系讲师。他接受采访时说,民行党目前最起码在党政管理上还相当积极,在一些比较小的议题也还懂得与公正党和土团党争取,甚至公开提出不同意见。他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哈迪和土团党的势力逐渐增大,这对民行党产生巨大压力,主张大局为重的民行党中央领袖,必须调整党与马哈迪的关系,并在马哈迪不让步的情况下逐步妥协。

“若就此而论,这种马华2.0正在养成中。”

上台后无法满足华社期望

民行党去年赢得42个国会议席和109个州议席,成为仅次于公正党的国会及希盟第二大党,在希盟的地位举足轻重。相比之下,马华十多年来都仰赖巫统让出“安全区”才能胜选,连巫统也嘲讽马华不能代表华人。马华因此必须处处仰赖巫统而不敢据理力争,并自认“当家不当权”。

然而,势力比马华全盛时期还强大的民行党,上台后面对一些华社关注的议题时,却无法满足华社的期望。

华族选民“认同政治”难处理

潘永强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民主转型过程中,选民的期待及对政府的要求比较高,往往不容易满足。特别是华人选民认为政党轮替之后,许多以前无法处理的问题,现在都必须解决。

他说,华人选民关注的议题,可说都是“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这些议题往往涉及情绪与感伤,也与其他族群利益有冲突,通常更难处理。

认同政治是指按种族、肤色、语言、宗教信仰或性别而划分敌我的政治立场或态度。采取这种策略者通常会将自己说成是遭压迫的受害者,鼓吹仇视“非我族类”或制造假想敌,很容易引发对抗性的极端情绪。

潘永强也说,民行党上台执政后的马来西亚,仍是马来回教徒居多的多元种族国家,因此民行党推动华社关注的议题时,仍然无法从心所欲。

他说,超过九成华人选民支持民行党,但华人人口与选民只占全国选民总数约23%,而从希盟的全局而言,它只获得约三成马来选民支持。巫伊(巫统及伊斯兰党)联盟之后,希盟在许多马来选区的胜算也将大打折扣。希盟因此希望积极争取马来选民的支持,这也是影响希盟推动华社议题的原因。

与马华当年“最大罪过”如出一辙

政治学者黄进发博士告诉本报,民行党一直努力扩大基本盘,主要领袖也努力协调及妥协,但这种柔性做法一旦失效,民行党将被视为“如同马华”。

他说,爪夷文争议触动华社的敏感神经,华社极力争取的政府承认统考文凭尚无着落之际,突然又出现这个不受欢迎的转变。“民行党的华族支持者认为他们投票支持希盟上台后,反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黄进发表示,任何政党一旦执政,都无法像在野时那样肆无忌惮的批评政府,若其支持者无法理解这点,这些上台执政的前反对党就会被视为无能、软弱,甚至被视为背叛选民。

他认为,这就是马华与民政党之前面对的最大“罪过”。这种不满若不解决,民行党将更难动员其基层,这将削弱民行党在希盟的影响力。这是民行党必须避免的恶性循环。

党内存在路线之争

民行党内,一直都有“大局派”和“原则派”的路线之争。

大局派主张更加开放以争取马来票,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政党;目前民行党大多数领导人都是大局派。

原则派则认为,民行党在追求马来选票的同时,不应抛弃原则与核心价值,也不应放弃中下阶层华人几十年来的支持。

民行党去年大选前后遇到重大课题时,民行党领导人都提出“大局为重”的说法,例如接纳马哈迪成为希盟共主,以及处理承认统考课题时要华人“顾及马来人的感受”等。

“大局为重”似日益失效

刘惟诚认为,如今“大局为重”的说法似乎日益失效了,例如最近的爪夷文事件,就是华社对民行党忍无可忍的激烈反弹。

他说:“民行党在很多课题都表现得唯唯诺诺,这些让华社看在眼里,已经很不是滋味。此外,他们带着华社极高的期待上台,但表现却完全不如华社预期,再加上近期生活成本高涨、经济低迷,以及一堆美好宣言被一一推翻,这些都让华社非常失望。”

刘惟诚表示,这些失望如果适当安抚,其实可以勉强压制下,但民行党的危机管理手法是出现争议时冷处理,要不就是要求选民“看大局”,令民众发现事情无法解决而怨气冲天。

他说,民行党中央领袖过去在处理各种争议时,也并非先思量解决之道,而是惯性地将事情归咎于前政府、媒体和政敌,或者以高姿态捍卫到底。“这些危机处理方法,让华社觉得民行党越来越离地。中央领袖的自满自傲,忽视来自基层的党意,也让华社忍无可忍。”

民行党公信力正在减弱

黄进发认为,这种情况对民行党的最大影响,就是华人在下届大选不出来投票,这将在混合选区同时影响民行党、公正党、诚信党及土团党的选情。马国目前的选举采用“简单多数制”(FPTP),一小部分选民转向就可能影响议席的归属,特别是出现多角战时。

他说,如同民行党元老林吉祥所言,民行党的公信力正在减弱。许多人因此将民行党与马华相提并论。若民行党无法妥善处理莱纳斯(Lynas)与槟城填海争议等一系列环境议题,华族选民一旦下届大选拒绝出来投票,民行党许多强区将变成危险区。

学者:挽回华社信心 民行党须做好三件事

民行党该如何挽回华社的信心?学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搞好政治公关、组建智库及改变动员模式。

潘永强表示,从中共“统一战线”的角度而言,就是在各个领域都广结善缘并争取拥护,民行党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弱的。

他说,每当发生重大议题时,民行党可说是孤立无援。无论媒体、华团或学者,可说没人为民行党说活,因此这方面必须加强。

组建智库避免公关灾难

祝家华表示,爪夷文事件其实是场“公关灾难”;民行党任由一个原本自己能主导的议题发酵以致失控,责怪媒体更是火上浇油。他说,民行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重新经营与媒体的关系。

他认为,建立智库研究政策及提出建言也很重要。他说,财政部长林冠英过去执政槟城时建立了槟城研究院,如今也应该在中央政府建立智库。

祝家华说,马来西亚的部长都是民选代表,都要花时间照顾选民,又要忙于处理日常政务,因此随时可能一不小心就说错话。

他表示,智库能协助部长研究相关政策并适时发布信息,让民众知道政府正按部就班落实政策,尤其在教育与经济领域。“华人社会对教育和经济非常重视,这两个领域做不好就会失分了。”

灌输战略性思考有利巩固支持

黄进发认为,民行党非常努力展现多元种族形象,但华人仍是其主要支持者,他们视民行党为守护者。民行党其实能同时成为多元种族政党并享有华人的支持,但必须改变其动员模式。

他说,民行党之前的动员模式都诉诸民众的愤怒与绝望,这导致民众期望看到个人“英雄”出现。民行党必须让支持者有更具战略性的思考,并勇于面对国家问题,也必须让支持者相信民行党有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火箭迷航 飞向黄星 ?”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