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是调研的“笙箫”-中国讯息网

“悄悄”是调研的“笙箫”

作者:刘波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8-15 22:57:30

众所周知,开展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敲门砖”。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调研方法,导致调研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调研之前,早早打好招呼、发下通知、定下路线,以便基层早作准备,把调研路线、调研地点、调研材料准备得妥妥帖帖。在调研过程中,喜欢讲排场、重面子,与干部很亲、离群众很远;调研结束,顺便说几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话空话。显然,这种大费周章、兴师动众的“观光式”“表演式”“热闹式”调研是不能找准问题根源所在的,必然是“来去匆匆,最后空空”,寒了人民群众的心。

事实上,类似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调研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基层负担。“准备十年功,调研一分钟”。为配合完成调研任务,基层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准备调研线路,安排调研地点,准备调研材料,把调研当表演“彩排”,力争让上级领导看到最好的一面,听到最全面的汇报,参观布置好的场景,甚至连参与调研的群众也要经过层层筛选,这样的调研“现场”往往会变成表演“秀场”,调研也就成了作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经验。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要用“身影”指挥,不能用“声音”指挥。坚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劲头往“下”使。坚持轻装简行,深入群众,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去,才能了解到基层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群众难题把脉会诊开药方。要坚持来时“静悄悄”,去时“静幽幽”的好作风,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要坚持带着问题出发,以“解剖麻雀”的细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现场,迈开步子,撸起袖子,翻开本子,真实地感受群众诉求的急缓难易,推动调研从实里来到实里去。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悄悄”是调研的“笙箫””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