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半月谈》刊文《”创新“政策一个接一个,寿命不长,基层厌倦》。文章指出,基层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主要源于一些上级部门好“创新”,各类“创新”相继问世、层出不穷,实际上往往“创新”不接地气,寿命多不长;闭门造车、政绩冲动难出创新实招,美其名曰所谓的“创新”大多有名无实,不仅不能推动工作,还给基层平添负担,着实荒谬可笑。
众所皆知,“创新”是指创造新的抛开旧的。旨在本着理想化目标或社会化需求,改进和创造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出台管用有效举措,解决关键难点问题,推进任务落地落实。究其实质,不外乎是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和具体化。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由此可见,满足需求,追求成功,大胆探索创新必不可少、贯穿始终。只有敢于创新,才能摆脱“成功模式”造成的“行为惯性”和“思维定式”束缚,才能迸发“敢闯敢试”催生的“脑洞大开”和“灵感闪烁”火花,随之会产生引领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必定让未来更具竞争力。
众观创新所涉领域,涵盖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诸多方面,无所不及、无所不在。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让创新持续,就是让生产力持续,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难怪时下,“创新”一词颇蹭热度,而实践证明,大多数创新,并非真正意义的创新。文中提及的类似脱离实际、强制推行,无法完成、盲目推行,自娱自乐、耗费推行,主观决策、难以推行的诸多创新等,既不接地气,也无实质内涵。
之所以,会有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上级部门热衷喜好新提法、新政策,而基层单位趋之若鹜,也就见怪不怪!追根溯源,主要症结为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所致。其结局大多轻则寿命不长、中途夭折;重则干扰基层、劳民伤财。
分析其主观意愿无外乎三点:一是思想认识到位,真心实意创新,力求工作推动,争取更大业绩,此举当推;二是政绩冲动使然,意在吸晴博彩,整出大波巨响,以期重视认同,此举当纠;三是被动应付交差,你换皮来我披马甲,迎合上级心态,折腾没完没了,此举当刹。一言以蔽之,一味为了创新而创新断然不可取。
创新理应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解决问题,再好的创新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对待创新要有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一是思路是创新之魂。要通过深入思考、分析研究、反复论证,逐步形成科学、系统、完备的破难解缚思路,倒逼创新,激发活力;二是实践是创新之本。要勇于投身实践,把好想法、好点子,大胆用于实践,尊重规律,求真务实;三是效果是创新之要。要注重效果创新。对于效果好的,要广而告之、广而推之;对于不适应、不符合的,该纠正的坚决纠正、该手术的坚决手术、该摒弃的坚决摒弃。
当下创新的主体是多元的,创新的指向是多维的。唯有牢固树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姿态,才能不断创新、不懈前行。我们有理由坚信,创新硕果累累之时,便是跨越发展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