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出租车拒载,需要落实企业退出机制-中国讯息网

整治出租车拒载,需要落实企业退出机制

作者:南都社论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19-08-08 09:00:53

最近南都连续以3篇报道反映广州巡游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案。南都调查显示,超九成网友表示自己遭遇过拒载,尤以下班晚高峰为拒载多发时段。

出租车上下班高峰期议价、拒载,在许多城市都很普遍。但“超九成网友表示自己遭遇过拒载”,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广州还是会让人感到意外,因为放眼全国,广州对拒载的打击力度之大并不多见。现行《广州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如查实拒载行为,出租车司机将被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这对于月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的出租车司机而言,其严厉程度不言而喻。

在今年6月举行的“羊城论坛”上,市公交集团广交出租公司副总经理王建红表示,目前拒载、绕路、议价投诉占据了公司总投诉量的60%~65%,余下的基本是服务态度问题。这个比例与全市投诉量基本相符,今年前7个月已查处了6000多宗违章,其中议价、拒载的违章近半,有3000来宗。

处罚的制度很严厉,而且主管部门治理的动作就一直没有停歇,其中既包括约谈企业,也包括开展集中执法整治,部分违规司机被顶格处罚的报道更经常见诸报端,然而拒载现象为什么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探讨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多个角度。

运力矛盾、供求关系自然是一个角度。但增加出租车数量却不能不虑及城市交通的承载能力,有关部门出于审慎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运价高低、司机收入是又一个角度。出租车司机收入不高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广州在去年已经着手进行了新一轮出租车运价调整,起步价由10元提为12元,同时增设了夜间服务费。

打击不力则是另一个角度。尽管制度很严格,处罚也很严厉,但这只是最后的结果,事实是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漏网之鱼”。“漏网之鱼”逃脱惩罚,既会进一步催生部分司机的侥幸心理,也对守法司机的积极性带来了严重挫伤。正如报道中一位司机所直言:“有时候一单多喊价二三十,只要不被查,一天下来就会比我们打表的赚得多,如果一直这样,那守法的也没啥积极性了。”

化解复杂的问题,很难指望毕其功于一役。从长计议,渐进增加运力、逐步提高运价都未必不是可行的思路。而当下就能做的,无疑还是要提升查处、打击的力度,努力改变司机守不守规矩可能都一个样的现状。

过去整治不力的重要原因在于取证不易,违章行为的发生往往具有偶发性和瞬时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执法部门查处的难度。但据南都报道,去年底广州开始在白云机场附近试点利用视频监控展开非现场执法,即利用路面的监控设备、车辆的卫星定位系统以及车载监控音频和视频系统对车辆的违章情况进行排查,取得了良好效果。技术手段让监管更加容易,这是一大利好,而技术的进步未有穷尽,主管部门需要以更开放的态度去拥抱更多的新技术。

舆论在反思连连重拳整治拒载仍屡禁不止的问题时,也在关注出租车企业的责任。按照现行的《广州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司机存在拒载、议价行为,企业并不用受到处罚,因此过去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约束手段只能止于“约谈”。如果从有些司机的违法系个人行为这一点来看,类似规定自有道理,但假若一个企业里多名司机议价、拒载,还要辩称与企业无关,其理由显然不太充分。

正是在此种背景中,“出租车企业能否建立退出机制”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尽管早在2014年,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规定》中即规定,“将经营权到期后能否继续经营与服务质量信誉考核结果进行挂钩,体现优胜劣汰导向”,但实际上却鲜有企业由于服务质量而被要求退出的案例。如何细化并落实相关制度,宜纳入有关部门的日程之中。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整治出租车拒载,需要落实企业退出机制”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