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的点赞。
“志”之所向,“愿”之所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地方,到处都有一抹抹靓丽的“志愿红”。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志愿服务事业,多次就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13年到2014年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一年之内三次给志愿者团队回信,点赞他们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同时勉励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三封回信,句句含深情、字字暖人心。
半个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曾提出做“一品大百姓”的理想。这个“一品大百姓”,不是做人上人,而是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有建树的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志愿者,无疑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期待的“一品大百姓”,他们富于理想,乐于奉献,暖不争花红,寒不改叶绿;他们勇于付出,以自己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辛勤工作,给社会带来和谐,为他人送去温暖,让民族更有希望、国家更有力量。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信念和期许,是志愿精神的内生力量。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家庭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科普志愿者……目前,我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全国注册志愿者超过1.2亿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4亿小时。这一充满爱心的群体,为了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默默地燃烧着自己,奉献着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勉励的,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
微笑可以点燃希望,爱心能够传递永恒。在志愿服务中,没有年龄、职业、学历的限制。无论是扶贫助学、科技扶贫、无偿献血、义务助残、义务植树,还是前往灾区救援、救灾捐款,或者海外开展援教,只要拥有无私奉献、自愿利他的精神,就能在志愿服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发挥自身作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的点赞,让志愿服务深受社会各界的追宠,不仅广泛汇聚了志愿服务的力量,更激发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活力和创造力。
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的点赞,如同放大了志愿精神,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红”的行列,让“志愿”成为一种走向、一种风尚、一种暖流,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只要我们在“志愿红”的行列中,传递善行的力量,放射道德的光辉,用爱心温暖天地,用善举照亮世界,就能让一份份感动化成一双双美丽的翅膀,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心愿,在努力奔跑的追梦路上书写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新篇章,让“志愿红”成为追梦路上最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