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街面整体形象,要求所有商户招牌大小、颜色、字体统一;为达环保标准,打造“无猪镇”“无鸡镇”;为推进厕所革命,强制农户采取不太合适的设计方案……不少地方出现的此类“一刀切”政策,让基层群众叫苦不迭,基层干部也颇有怨言。
不可否认,“一刀切”在处理一些违纪违规的对错分明的问题上的确是取得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说“一刀切”就是一把“万能刀”,要知道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万不可因为“一刀切”而误了大事。
“一刀切”并不是适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正如这个案例一样,招牌大小、颜色、字体统一,打造“无猪镇”“无鸡镇”,这些看似是在解决城市治理的问题,其实就是一种“宁愿错杀也不放过”的一种怪圈,这样的一种思维自然会导致群众的不满意。
不管是提升街面形象还是推进厕所革命,都是希望以群众满意的方式赢得群众的满意,但是这样的“一刀切”却站在了“自己”的角度,认为这样做事最方便,也是最快捷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不知道,这样的“一刀切”方便了自己却麻烦了群众。
不难看出,在任何工作上都选择“一刀切”的干部,其实是因为作风上的虚浮,只是把工作浮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地沉下去,更是政绩观的偏差,热衷于短期成绩,而忽视长效才能够却得真正的实绩,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之下是为民思维的欠缺,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板。
“一刀切”政策既然让基层群众叫苦不迭,基层干部也有怨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这样的“一刀切”来“切一刀”,让干部深入到基层一线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总是采取固有的思维去敷衍问题,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让群众真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