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刷量平台超过1000家,从事刷量产业的人员规模累计达九百多万,这是腾讯网络安全与犯罪研究基地高级研究员张宝峰,近日对媒体透露出来的一组数字。他还表示,虚假流量就像“皇帝的新衣”,大家没有勇气戳破这一泡沫,反而在产业链上各取所需。
流量造假长期活跃于互联网。可以这么说,流量造假从未缺席过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时期。只不过在早期,流量造假只被业内知晓,造假目的也多被用于提升点击率给互联网企业增加竞争筹码。当娱乐业的宣传主阵地转向互联网之后,因为诸多明星、娱乐公司、粉丝的参与,使得流量造假加快了产业化速度,诞生了流量明星以及以流量明星为中心生产的各类文娱产品。
流量造假起源于互联网企业的“私心”,“繁荣”于和娱乐业的捆绑,各行业领域的效仿,使得它的祸害范围不断扩大,将流量造假定义为黑产业,认定流量黑产对社会诚信体系造成了冲击,这并非危言耸听。经过媒体连篇累牍的曝光,以及舆论措辞严厉的批评,流量黑产早已无秘密可言。
照理讲,流量造假发展到这步,已经该是寿终正寝的时候,但事实是,这件“皇帝的新衣”依然招摇过市,所谓的“严厉打击”,更多只是停留在口头警告层面,并未给流量造假带来实质性的约束,更别说什么“铲除”了。对于流量造假的束手无策,在于这个产业已经成功地让太多人患上了对于流量的“上瘾”与“依赖”,因为利益链条隐秘而复杂,参与的人群数量庞大,流量黑产仿佛一团巨大的白棉花,无论什么样的出拳都会打空。
流量黑产生命力如此顽强,也在于吸附在这个产业上的所有人,似乎并没有受害者,买流量的人可以抬升身价,流量平台可以收获人气并将其进行商业变现,甚至会利用平台优势进行变相的流量买卖,被流量裹挟的其他行业,一边抗议流量,一边又迷恋流量,毕竟流量能带来表面上的吸引力与关注度,在短期内能拥有一个好看的账面……
尽管粉丝贡献出了金钱、精力与时间,但粉丝也很少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恐怕才是流量黑产“愈打愈强”的关键原因。粉丝为了偶像去刷量或买量,并不觉得这是造假,而认为这是一种正当的消费方式,亲眼看到自己支持的明星获得好的排名,粉丝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也油然而生。对于这样的粉丝心态,很多时候人们也不忍深究,毕竟在消费逻辑上,这种花钱买快乐的做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这样的心态,在上周发生的“萝莉变大妈”事件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某平台女主播在直播时不慎露脸,真实相貌与此前她一直塑造的“萝莉”形象相差甚远,本以为这起“意外”会让她粉丝尽失,但不到一周的时间,她的账号订阅数已经从10万增长至82万,在未开播的前提下,聊天室仍然有不少人在给她送礼物……
在这位赚足热度的主播身上,可以发现有关流量生产的诸多特征。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判断:经过这十多年来的运营,流量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仅绑架了产业与社会,乃至于有关它的是非对错边界都已经模糊,粉丝在围观、审丑、无聊等心理的驱使下,不知不觉间,拥有了包括“受害者”“助推者”“捍卫者”等复杂的身份。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粉丝群体对刷量等相关事宜无动于衷,不再心甘情愿被流量黑产各个环节蚕食的时候,“流量黑产大厦”是否会轰然倒塌?
粉丝群体或才是流量黑产最坚实的根基,粉丝心态不改,流量黑产难除,整日奔波于各社交平台与直播聊天室的粉丝们,真该认真想想,这样的消费是否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