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河北”爱心妈妈”案一审落判,7月24日,河北武安法院以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伪造公司印章罪、敲诈勒索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曾经的“爱心妈妈李利娟”(真名李艳霞)有期徒刑20年。
从“爱心妈妈”“感动河北十大好人”“为抚养孤儿散尽百万家财的女企业家”,到以多项刑事控罪被刑拘、被判刑,李利娟的“双面人生”足令舆论吃惊。此前,借助媒体多方报道,曾经名噪一时的河北“爱心妈妈”成为舆论焦点,包括当事人在高调慈善背后的诸种作为,和在当地谈不上好的舆论评价。除了“感动河北”的事迹之外,还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国家低保56万余元、利用爱心村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多次聚众阻拦工程施工”等行为。在此前的案情通报中,也提及李利娟本人在当地坐拥巨额财富、日常纠纷中屡屡“敲诈”他人财物。到如今,作为刑事案件的“爱心妈妈案”程序或未走完,但作为昔日公益典范的“爱心妈妈”事实上已经落幕。
不可否认,正是此番刑事追诉让李利娟”爱心妈妈”的光环渐次褪去,才让公众有机会思考个人介入和举办公益项目所必须要面对的诸多问题。
从个别到成规模地收养孤儿,当地民政部门对戴着“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光环的李利娟及其机构,存有长期监管不力的问题。此番爱心村因三年未参加年检被撤销资质,但在李利娟涉多宗刑事控罪案发之前,多年未年检的爱心村不仅相关资质得以违规保有,而且持续性得到相关部门为其违规收养孤儿办理证件、低保等手续提供方便。让李利娟的爱心村一直坐大的,究竟是怎样的地方日常施政环境?
此外,在“爱心妈妈”李利娟背后一直面目不清的那群孤儿,他们在爱心村被撤销后得到了地方的妥善安置,但这也让人不得不深思,为什么在当地福利设施看起来颇为完备的情况下,李利娟可以大量聚拢、违规收养那么多孤儿(事后证明其爱心村对孤儿的照顾并不到位),当孤儿资本化,成为违规公益机构在当地滋事的工具,甚至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地方民政部门的长期缺位应当说同样难辞其咎。
李利娟案案发,源自其带领爱心村孤儿阻挠当地某工程施工的行为。但社会公益需要接受及时、常态的监管,而不应当是一次性的事后清算。据此番媒体报道,当地民政部门此前对爱心村的多次核查遇阻均不了了之,尽管有爱心村已经坐大的背景,但公众从中同样可以看到其一步步坐大的全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地方政府日常的严重不作为和长期纵容,才让“爱心妈妈”蜕变如此,这是刑事案件的司法审理之外,必须要有的反省。
过往注定无法完全复原,李利娟的心路历程想来也并非波澜不惊,究竟是什么一步步使其内心的善意被欲望所吞噬,一次次荣誉加身给李利娟带来的,除了来自社会的褒奖和肯定,是否也为其营造出了一个各种违规操作不被处罚、制止的地方小环境?
“爱心妈妈”的光环不应该是在一夜之间褪去的,也不应该是任何违规违法行为的挡箭牌,这是让慈善的回归慈善,并一直保持健康、良性发展的大前提。而这一切,都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自律,需要从始至终都有效存在的制度监管,需要在第一次违规时就能出手制止的社会治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