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林妈妈昨天发的这条晒娃朋友圈,让人哭笑不得——上小学的儿子俊俊冒用她的身份,不知从哪里加了一个“教育专家”的微信,掏心掏肺地诉苦,简直就是“吐槽父母”现场版。俊俊这么做,是想借用专家的话来“教育”爸爸,说说怎么当父母。
对此,必定有人会批评这个男孩,说他是人小鬼大的“熊孩子”。然而,换一个角度看,试问又有多少同龄孩子具备同样的情商和智商,伪装成家长能“骗”过“专家”?假设,如果时光倒流,我们这一辈80后90后回归童年,我们是否有同样的心理素质,敢于向陌生人倾诉?其实,俊俊既不“熊”,也不“傻”,他只是想说出想说的而已。
这一代的青少年较之上一辈、上上一辈,有着更强烈的表达欲望,面对自我个性与父母教育的冲突,他们也想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得到公平的对待。俊俊之所以在网上联系“教育专家”,说明他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向父母倾诉,难以向老师倾诉,甚至难以向朋友同学倾诉。因此不得不“乔装打扮”,借助外力制衡家长的权威,进而找到说话的机会。
都知道,相互理解是建立在对等交流之上的,家长单方面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看法,同时又不注意了解和尊重孩子的意见,自然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寻找教育专家,试图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的看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倘若家长们不重视孩子的看法,恐怕孩子还会向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和媒体反映,这也是信息化时代赋予孩子们的机会和权力。
研究表明,模仿家长是孩子们最初的学习方式。当俊俊模仿妈妈,用家长的视角与“教育专家”沟通时,说明俊俊已经懂得理解家长。推己及人,俊俊的家长是否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俊俊呢?不妨放开脑洞,假设家长们能学会用孩子的语气与观点,和其他家长沟通和教育专家沟通,或许还能迸发出不一样的教育灵感。
其实,最好的教育方式既不应该从家长那里找,也不应该从教育专家那里寻得,而是应该从孩子的身上找。当孩子有了进取心,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毕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懂得自己能干些什么,家长们也 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将自家孩子当成讨教“教育方法的专家”,用孩子的想法刺激他们主动学习,没准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