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变“卸责”,利器岂不生锈变钝-中国讯息网

问责变“卸责”,利器岂不生锈变钝

作者:向秋 阅读量:11480485 发布时间:2019-07-19 12:15:22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强化干部监督管理的利器,对违纪违规的党员干部严肃问责,能实现以问促改、警示教育的积极功效。不过,除了要警惕“喝牛奶”式问责的泛滥、任性乃至随意延伸与扩大外,还要警惕问责抓“小”放“大”、将问责变“卸责”现象,不能让问责变味,冷了一线干部的心。

  说问责是利器,是指针对那些真正有问题的干部,将其揪出来,通过一定的惩罚手段,敦促其迷途知返、认真履职尽责。然而在有的地方和单位,问责发生走形、变味,问责变成了“卸责”,导致问责这个利器生锈变钝,产生不出应有效果。 

  “问下不问上”是将问责变“卸责”。有的职能部门责任意识不强,推进工作不及时,上级转来的政策文件或任务部署,不加快研究传达,而是拖拖拉拉。任务到了基层干部手里时,原本充裕的时间所剩无几,导致基层干部只能慌忙应对,让工作陷入被动。有的地方和单位问起责任,只“问下不问上”。实际上,基层干部工作任务没有落实,主要责任不在基层干部,而在上级机关部门,问责的板子应打到上级部门身上,而不应让基层干部当替罪羊。一味地把责任全部推给基层干部,只会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有错就究”是将问责变“卸责”。有的地方和单位问责只图数量多,喜欢以“走量”来彰显自身“作为”。问责并非一有错就追究,如果属于允许试错的范畴,则应对失误错误报以宽容态度,指出问题所在,要求改正即可,而不应给予处分。不分青红皂白“有错就究”,问责不容错,只会让干部干工作畏首畏尾,甚至为不负责任找理由、找借口。问责要容错,才能激发基层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激发主动担当、主动负责。 

  “一棍打死”是将问责变“卸责”。问责本身不是目的,不是搞“事后算账”,而是要以强有力的问责,让大多数党员干部受到触动和警示,切实增强担当精神。有的地方和单位问责,其实是把干部“一棍子打死”,不给予一定的人文关怀。问责应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处分是前半篇文章,关爱帮助是后半篇文章。被问责的党员干部只要有挽救的余地,就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帮助,帮助其改正错误、放下包袱,尽快实现从“有错”向“有为”转变。 

  科学问责,方能激发担当。问责这个利器,一定要用之有道、准确适度,平等以待、一视同仁,让被问责者和周围干群心服口服。一言以蔽之,避免问责变“卸责”,利器才不会生锈变钝。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问责变“卸责”,利器岂不生锈变钝”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