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封装在铝材小罐里,每个小罐又被泡沫内衬隔开,泡沫上又裹着一层绒布,全都挤在精美的硬纸盒中,购买时外面还套个手提袋——让市民陈宇费解的是:这种每罐只有4克、总共不到一两的小罐茶,竟有如此复杂而缺乏再利用价值的外包装。
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浩然质疑茶叶浮夸包装,他经过试验,发现仅有二两多的茶叶,包装竟达2.5公斤,这给垃圾分类造成极大麻烦。而且,过度包装在茶叶界比比皆是,却又不仅限于茶叶界。记者连续多日调查发现,商品的过度包装,快递的繁复包裹,一次性餐具的泛滥等,不仅增加了垃圾分类的负荷,更是浪费了大量资源,亟待改变。
生活垃圾的源头,一般是指人们在衣食住行中产生的垃圾,这需要培养更环保的生活理念,以过高质量的绿色生活。如果为了图方便,人们对产生大量垃圾的一次性用品或其他过度包装的物品产生依赖感,那无疑将产生更多的生活垃圾。这当然需要人们不断提高对环保的认识,从我做起,自觉放弃一次性用品,减少不必要的购买。
然而,即使人们再注重环保,如果正常买东西后却发现,随物品还买来了一大堆附属垃圾,势必增加垃圾分类的难度。毕竟,人们每天都需要正常消耗,无论是餐饮还是服装,礼品还是化妆品,抑或是其他物品,可如果购买的物品本身就不符合环保理念,必然产生更多垃圾。因此,在注重垃圾分类的同时,还要督促生产者注重过度包装的问题,因为过度包装已经使垃圾分类的成本增加,分类的难度持续加大。
仅以快递为例,物流业的繁荣却带来数以亿计的包装材料和垃圾。据统计,快递业每年使用大量不可自然降解的塑料袋、胶带,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达2000万到3000万吨。2018年我国有快递包裹约500亿个,传统快递包装包括运单、编织袋、塑料袋、封套胶带和内部缓冲物等,由此带来的电商污染令人触目惊心。如何处理这么多电商垃圾,成为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
可见,在垃圾分类如火如荼之时,垃圾分类当与“源头减量”并举。所谓“源头减量”,既包括消费者在“买买买”上的自觉,更需要减少商品的过度包装。可是,一边倡导垃圾分类,而另一边又不断产生没有意义的垃圾,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对此,必须按照国家《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中之规定行事。垃圾分类立法的前提当是对过度包装立法,如此才能“源头减量”。而垃圾分类本就该是全方位的,过度包装、过度购买等,都应该成为“源头减量”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