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如今实体产业哪个赛道最火,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车、混合动力车等)绝对是有说服力的答案之一。马斯克凭借特斯拉成为世界首富,雷军在小米SU7发布后成为全民偶像。汽车不仅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之一,还是第四大贸易商品,对其他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国家的外汇储备有着重要贡献。
汽车产业在2022年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贡献率高于房地产的6.8%,这是中国房地产政策紧缩的背景下,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4月上旬,中国每卖出两辆汽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汽车。鉴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燃油车厂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势不可挡,且发展潜力巨大。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从2021年到2030年,全球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将增长六倍。
虚拟经济方面最活跃的莫过于加密数字货币,特别是在美国、香港通过比特币挂牌基金(ETF)之后,比特币成了主流投资机构可参与的另类投资品种。比特币总市值更是一度超越白银,成为全球市值第八大的资产。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双引擎,若两者能够配合好,将进一步释放新经济的潜力。现在的新能源汽车相当于2013年的比特币,虽然达到了令人瞩目的规模,但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新能源汽车行业正面临价格和市场整合的竞争压力,这个领域还缺乏熟悉加密货币的人才,没能踏入DePIN这片蓝海。
DePIN是英文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Network的缩写,中文全称是“去中心化物理基础”。DePIN旨在使用加密货币激励用户参与项目的启动、使用和建设,协调生态内各方利益和闲散资源的利用,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DePIN有望借助加密货币来促进实体产业发展。
启动初期,DePIN通过代币奖励的预期,去激励更多用户使用产品或者建设生态。相比较滴滴打车推广初期的巨额补贴,是低成本的。随着用户数量增加,更多开发者参与生态建设,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吸引更多的用户。更多用户让项目方的收入增加,收入可用于加密货币的市值管理和进一步营销推广,给予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回报。良好的正向循环可以产生飞轮效应,团结各方力量打造繁荣的生态。
DePIN最初吸引到的是追求代币奖励的用户,在后期则是通过更具实用性的产品留住用户。DePIN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套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尊重用户数据使用权
解决续航问题后,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下一步发展的重点。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须先有海量的数据。区块链技术相当于一个去中心化的账本,可以保证记载的数据可溯源且不可篡改,保护数据安全。现在商业惯例中,用户为了获得服务,向服务商免费提供自己的数据。DePIN的商业逻辑更加尊重用户的数据使用权,在没有用户授权下不会获取用户数据;如果使用用户数据,会给予用户代币奖励。
在这个模式下,会有更多用户主动提供数据,打破数据垄断。项目方获得的这些数据,可以给第三方用来开发更加健全的服务,比如利用行程数据来开发自动驾驶技术,追踪电池使用情况来提供更好的方案,延长电池使用周期,追溯汽车过往使用情况,来制定更具性价比的保险方案,或者更快速地发放信贷融资。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受成本、续航里程及充电体验三大因素影响。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制造成本已经大幅下降,续航能力已经能满足日常需求,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成为阻碍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障碍。尽管市场对充电桩有很大的需求空间,但投资、建设充电桩前期成本巨大,普通投资者没有机会参与。
加密货币提供了一个投资途径。区块链技术可以记载每个充电桩的数据,利用非同质化代币(NFT)确认每个充电桩的所有权和实际的使用情况。投资者可以通过加密货币投资具体的充电桩,获得盈利。项目推广初期,利用代币激励新用户更多地使用充电桩,提高充电桩提供者的收入。要参与到充电桩的使用,须要购买传输使用数据的适配器。项目方通过出售适配器来获取收入,并用收入来维持币价的稳定。加密货币赋能普惠金融,降低投资门槛,构建人人可参与的生态网络,加速充电桩建设。
加密货币还可以助力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将每一辆汽车的使用历史,在区块链上以NFT记录,人们可以租用新能源汽车,采用智能合约对使用权进行规定,到期自动执行,减少租赁纠纷。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代币鼓励人们参与到新的共享出行,在获取奖励的同时还减少碳排放,打破共享出行公司的垄断市场。
以上三个方向仅是抛砖引玉,加密货币和新能源汽车两大最具潜力的新经济结合,有更多潜力值得创业者去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若要迅速抢占海外市场,不应错过加密货币这一加速器。通过加密货币促进新能源汽车跨境贸易,不仅能加快产业市场拓展,还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发展。特斯拉允许使用狗狗币来购买汽车部件,正是这一愿景在美国的试点。
电动汽车领域的整合和竞争非常激烈,但随着行业整合的预期,价格战已接近尾声。马斯克通过采用狗狗币,显示Web3可能是电动汽车的额外收入和新业务来源。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公司在中国境外效仿,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