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留在虚拟里?-中国讯息网

永远留在虚拟里?

作者:郭颖轩 阅读量:5344 发布时间:2024-03-18 11:08:00

当眼前影像与声音,是已离开的至亲,多少人会理智挥别,还是会选择相信:关掉电源,亲人在虚拟世界依然安好?

转眼又到扫墓季。

儿时随父母到坟场,心里总是怕怕,当时对死亡的概念是:永远躺在泥土里;年长几岁后,才敢问关于躺在泥土里的祖父母的故事。

扫墓,每年给了后人对逝者再思念的机会,也让一家大小有了另一个相聚的理由。

然而时代变迁,清明节虽仍在,但祭祖与思念的方式已改变不少。

前几年,三维打印技术大跃进,能制作出与逝者容貌相近逼真的雕像,赞叹连连。不出几年时间,生成式人工智能(AI)登场,直接让逝者“起死回生”“谈笑风生”,哀悼科技(grief technology)打着新型葬礼文化的名号出现,引人热议。

不仅如此,如今也有绝症患者利用科技自行预备“数码生命”,好让子女在自己走后的日子里,依然能与虚拟爸妈互动,记得父母的样子。

当生成式AI涉及深伪诈骗,人们因遭遇信任背叛或财务损失,而警惕心大起,积极探讨各种辨识方法,相应的应对措施也迅速建立。

不过,当这个技术以温柔温暖、抚慰人心的姿态靠近,人们很可能就此放松、予以宽容,无法理性提出、甚至忽视应有的道德检视与网安质疑。

与深伪诈骗一样,哀悼科技或数码生命的主角也需要大量影像、音频和生活内容去仿真。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信息是相关者或亲属主动提供的,尽管可能不牵涉数据隐私的问题,但逝者或家属个资泄露与盗用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有者认为,虚拟化身能缓冲家属的悲痛,让思念有个寄托,面对死神降临至亲的现实得以延后。但也有人担心,虚拟亲人除了扰乱人类情绪油然而生的本能,也有可能让人失去对现实的控制感,对虚拟世界过于牵挂,进而引发精神疾病。这类隐形影响的严重性,招架难度不亚于直面死亡的痛苦。

今年初,本地人工智能验证基金会与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框架草案,框架涵盖问责、测试、安全、公共利益等九大方面,相信是全球首个针对生成式AI的多面治理框架。

数天前,欧洲会议以高票通过世界首个《人工智能法》,要保护人们免受AI领域飞速发展带来的风险,同时也促进技术在欧洲的创新。

全球各地已对监管AI的使用动了起来,当中的监管大多建立在庞大可期的经济利益上,势在必行,无可厚非。不过,在这光速发展的科技进程中,监管机制到位的速度能否及时追赶,监管空窗期会埋下怎样的祸根,则是另一个未知数。

以往在科幻电影出现的人机沟通场景,如今已成为现实。虽说AI无法“智取”人类情感,却能越仿越真,更能在特定情况下牵制人们的情绪与判断,而这个趋势似乎只有增速的迹象。

人说活在AI时代,永远要质疑眼前所见。不过当眼前影像与声音,是已离开的至亲,多少人会理智挥别,还是会选择相信:关掉电源,亲人在虚拟世界依然安好?

未来对死亡的概念,难道会是“永远留在虚拟里”?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永远留在虚拟里?”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