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消息,泉州某中学13名高考高分考生联手办“暑期精品课程班”的消息,引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校校长召集办班的同学了解情况并沟通交流,他肯定学生分享学习经验的想法,同时也指出办班要依法依规。学生们表示因为对办班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导致涉嫌违规,决定立即停止招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学霸班”看似高考高分考生有意分享高考经验而办的班,并非学校之举。然而,“学霸”们办班也要符合规定,办班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备案。而这些“学霸”们并没有按规定行事,因此,叫停“学霸班”实属正当。
不过,从“学霸”办班这件事,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学霸”办班看来很有市场,这表明,不少考生对“学霸”的高考经验很迷恋。的确,就像曾经火爆的“学霸笔记”,里面全被视为“高考真经”,记录着“学霸”如何学习每一科目的细节。考分高的学生肯定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且,其经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果参考得当,无疑对其他考生考出更好成绩有帮助。
然而,“学霸”的经验又绝非万能,因为对于除自己之外的人来说,学习的借鉴作用很小甚至微乎其微。“学霸”故事的背后,其实是低俗的考试成功学,只不过是“状元”迷信的遮羞布。众所周知,几乎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学霸”的经验概莫能外。虽然“学霸”办班未必是一件多么“不堪”之事,但理性看待还是显得很必要。
而这种“学霸班”暴露出的,恰恰是当前社会对高考急功近利的心态,显示出学生和家长高考焦虑症的加剧。“学霸”们无论传授什么经验,一个不变的内容肯定是围绕如何对付“应试教育”那一套,如果前来“取经”的学生中有低年级学生,那无疑有超纲嫌疑,这明显违反了教育部禁止在各类课外培训班中涉及超纲内容的规定。
其实,“学霸”的高考经验,对其他考生更多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就算“学霸”的经验有借鉴之处,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肯定不尽相同。一个人的学习方法、作息习惯、学习思路、任课老师等都有很大差别,适合于甲未必适合于乙,如果生搬硬套,还有可能适得其反。由此,迷恋“学霸”经验,不如“退而结网”,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恐怕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