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服务时长可以买,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腐败化-中国讯息网

志愿者服务时长可以买,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腐败化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7427 发布时间:2023-12-06 11:18:15

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然而据媒体报道,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被当成了商品“买卖”,明码标价,有的还打出了“298元一个项目,可积累8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广告,还晒出成功操作累计时长的截图,来标榜自己真实可信。到底是谁在打志愿服务时长的“歪主意”?又是如何钻空子牟利的?该如何治理这种买卖志愿服务时长的乱象?

志愿服务遵循的是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真实参与其中,志愿者也能在点滴服务中增强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说,志愿服务只是针对公民的一项倡导性义务,与鼓励献血是一个道理,公民有权利选择参与,也有权选择不参与,参与值得肯定,不参与也无须指责。

如果志愿服务变成了一种任务,显然就跑了题、变了味,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利。至于将志愿服务变成买卖,更是与志愿服务无偿奉献、温暖激励的公益精神背道而驰,使公益充满铜臭味,沦为虚假的形式主义。

而当前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志愿服务的“买卖”,根源恐怕还是志愿服务管理行政化的趋向,使得本是政府倡导、社会响应的志愿服务,逐步变成了对不同人群变相的目标要求。如列入中小学生、大学生的教育要求。又如,一些地方创文创卫将志愿服务列为硬性指标,被分解到干部群众头上;同时,有些地方还开通了志愿服务App,要求开展志愿服务打卡,实行志愿时长管理,这也事实上“垄断”了志愿服务的记录、管理、评价的权力。

过于强调志愿服务目标管理,会加大公民负担,脱离个体意愿、能力的实际,比如学生可能被绑架,不得不从体验志愿服务转向“刷记录”“求证明”,而打卡计时则提供了这样的空间,花钱“刷时长”服务由此应运而生。

志愿服务管理要远离行政化,回归到引导、激励的主旨与初衷,在管理方式上,通过策划一些项目来召集志愿者参与公益服务,而非舍本逐末用指标任务来驱动,从根本上淡化打卡计时的运用;在活动形式上,引导和扶持更多的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的社会公益服务,多提倡不同类型的个体以加入组织的形式参与志愿服务,慎提个人身份的志愿服务要求。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志愿者服务时长可以买,中国志愿服务发展腐败化”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