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故宫-中国讯息网

真假故宫

作者:孙松清 阅读量:8256 发布时间:2023-12-04 00:39:55

迪士尼里什么都是假的,但人在其中容易入戏;反观香港故宫的展品大抵都是真的,却常让访客出戏。

学校假期期间和家人到香港迪士尼后,去了趟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要见识三星堆特展,但也重访了其他展厅。

当下的常设展以展示清宫生活的“紫禁一日”为主,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另一个以当代设计对话古代工艺的展览“器惟求新”。此展追溯数千年的中国匠人传统精神,探究这些古代设计、物料与使用体验中所蕴含的创新思维。其中一件近300年前的“乾隆款缠丝玻璃撇口瓶”,红、白、蓝三色相间的条带纹,通体螺旋缠绕,极具现代感,乍看就像理发店外常见的三色柱(barber’s pole),也让人联想起那被视为香港文化符号的“红白蓝胶袋”。现场就有香港艺术家黄炳培(艺名为又一山人)的影片,谈及其一系列借由红白蓝来凸显香港文化身份的创作构想。

这就是颇接地气的香港故宫,建筑主体,走的是现代简约风格,里头展示的也并不完全是先人古物。去年开幕前,馆长吴志华就声称初期主要展出故宫展品,但未来策展方向不限于此,并强调运营策展上独立自主。馆内展示板上清清楚楚地标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隶属于西九文化管理局,并非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分馆,而是合作伙伴”。香港故宫给“故宫文化”下的定义是“故宫博物院的发展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同步,展示国人对自身文化历史认同的追求”。

“故宫”确实是一个极具政治象征意涵的文化符码。它始自明清正统,终于民国新政,藏品的命运与当时中国人一样花果飘零,一部分跟着中国国民党撤退时到了台湾。一国硬生生地划出了“两岸”,一个故宫也变成了两个。前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野岛刚在《两个故宫的离合》中,就说这两个故宫不仅是瑰丽的宝库,更呈现出政治权力与文化深层结构的样貌。或许没人会料想到,两边的故宫日后甚至“繁衍”出了第三和第四个故宫。

台北故宫于2015年在嘉义设立“南部院区”,标榜“平衡南北·文化均富”,但台湾毕竟不大,这个理由相当牵强。陈水扁上台后,“去中国化”雷厉风行,以“中华文化”为定位的故宫随即变得尴尬。时任台北故宫院长杜正胜就将南院定位为亚洲博物馆,言明绝不会是北院的翻版。他意在展示台湾在历史上曾与亚洲多国交流,即使大陆是最重要的国家,“但也只是其中之一”。无怪乎,野岛刚会认为,如果两个中国造就两个故宫,南院和北院就是“两个台湾”。

有趣的是,两岸各自的新故宫所展现的软实力都志不在出口,而是内销。眼前这第四个故宫,是北京在香港回归25周年时相赠的大礼,所肩负的任务就如其馆长所言,“以全球视野说中国文化历史”,但对象却也是“自己人”。其另一个常设展“同赏共乐”,在梳理香港收藏史的脉络之际,著重凸显香港如何带动欣赏中国文物与文化的风气,进而成为中国文物收藏重镇。此展题旨与前述的“红白蓝”一样明确,即要凸显香港与大陆那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千丝万缕。

无奈这份关系如今已是一团乱麻。报载,香港教育局数日前称,所有幼儿园皆已满足要求,即每学年举办至少一项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校本活动。有幼儿园表示,会在课堂“慢慢渗入中国元素”,让幼童“知道我们身处香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属于国家的一分子”。在同一份报纸上,有个专题版上甚至标注“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的免责声明,让人读后五味杂陈。

迪士尼里什么都是假的,但人在其中容易入戏;反观香港故宫的展品大抵都是真的,却常让访客出戏。这世上的故宫们,哪个才是真的?它们不像三星堆文物般貌似天外来客,却也予人一种很魔幻的感觉。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真假故宫”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