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霸者”与“独裁者”为何同行?-中国讯息网

“独霸者”与“独裁者”为何同行?

作者:吴俊刚 阅读量:9556 发布时间:2023-11-22 11:59:55

中美成了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已是既成事实。但竞争也非一定得斗个鱼死网破不可。己欲活而活人(live and let live)才是正理,这个世界像一座很大的山,至少容得下两只大老虎。共存其实不是问题,心态不正才是问题。

很多中国人视美国为当今世界“一超独霸”。很多美国人,尤其是政治精英,则视中国为专制国家,总统拜登就不止一次公开直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独裁者。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但近日,“独霸者”与“独裁者”为何却再次走到一块,在旧金山会面?一年前,两人也曾在峇厘岛面谈。

从习拜会的开场白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中美基本立场的差异。拜登说:“我们必须确保竞争不会滑向冲突,我们也做好准备去负责任地管控竞争。”习近平则说:“我还是那个看法,大国竞争不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这个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他强调的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超越分歧,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 

随后,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中方观点:“……首先要回答的是,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是一个根本的、也是管总的问题。道理很简单,如果把对方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和步步紧逼的威胁,必然导致错误的政策、采取错误的行动、产生错误的结果……。”

习还说:“……中国从不赌美国输,从不干涉美国内政,也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乐见一个自信开放、发展繁荣的美国。同样,美国也不要赌中国输,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应该欢迎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中国。”

拜登把美中基本关系定义为对手竞争关系,习近平则硬是不接招。中国避开“竞争”,强调合作,是战术的运用,就是不掉进对方所设的语境陷阱。如果同意双边是竞争对手,那就等于把美国现在对中国的遏制(containment)和围堵政策合理化。

但不管中方怎么说,或愿意与否,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改变美国精英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华盛顿现在遵循的,是“进攻式现实主义者”(offensive realist)和势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的思路,以及他们所提出的应对中国大战略。这是中方必须面对的现实。北京当然明白这一点,因此,明显对习拜会不抱任何幻想,而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和民间的交往。

在《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作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看来,对付中国的最佳战略就是遏制,阻止它在亚洲扩大影响力。基此,应尽量和中国的近邻各国缔结成一股抗衡力量,形成类似北约那样的同盟结构。不过,美国还是可以和中国保持高度的经济联系,并在一些课题上(如气候变化)合作。但两者的根本关系是竞争对手。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亨利·基辛格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布莱克威尔(Robert D. Blackwill,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副院长及美国驻印度大使)等现实主义者,早在2015年就提出应付中国崛起的22条大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对内搞好内政,如基础设施现代化、改善教育、开发新科技等;外交上则是少管中东事务、加深与欧洲和亚洲盟友的关系、把军事资产转移到亚洲,以及设法和俄罗斯建立更有建设性的关系等。看看拜登政府的政策,除了和俄国关系搞僵,其他的不都是照本宣科吗?

美国的现实主义者认为美国必须专注于应付中国,因为如果中国持续顺利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不断加强,必然要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的最大竞争对手,从北京外交姿态和动作更趋侵犯性(aggressive)来看,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会在亚洲称霸,并把美国在亚太的存在挤出第一岛链。基此,米尔斯海默认为,美国卷入俄乌战争和中东乱局是愚蠢的,它应该集中精力应付中国才是。

虽然这些现实主义者不认为美中终有一战,但却认为美国必须尽一切努力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不能让中国有崛起称霸的机会。由于思维是基于大国必然要称霸和难免因此争斗的理论架构,米尔斯海默基本上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抱悲观的态度。虽然他在书末表达了这样的期许:在中美关系上,希望自己的理论和预测不会“不幸言中”。

米尔斯海默认为,国际体系基本上是无政府状态,因此安全成了每个国家的首要问题,为确保安全,大国必然都会抓住每一个时机扩张自己的力量,并力求成为霸主,因为称霸是安全的最佳保障。如果已是霸主,则会设法抑制其他潜在的挑战者。

但如果说中国不是他所想象中的那样,美国的战略就可能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把中国推向对立面。在国际关系中,有所谓“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的理论,当一国采取了提升本身安全的措施,往往就等于降低了其他国家的安全感。比如当一国为加强安全计,购置了更多先进武器作为防卫之用,它的潜在对手却很可能将之理解为那是要用于攻击他国。

放到美中关系中,美国若一味展示武力,不停抵近侦察,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发展,中方必然就会感到受掣肘和威胁,因此也会竭力壮大本身的力量。在北京看来,这是为了增强自卫能力,但在华盛顿、东京和河内看来,则是来自中国的潜在威胁增大了。结果是军备竞赛,各国之间的信任赤字也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因安全利益而牺牲经济利益。

在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中国(相对于美国)看似占了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但在大国斗争中,其实处于劣势。这主要是因为它和周边许多国家都存在领土的纠纷,因而很容易让对手从中挑拨离间,制造麻烦。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中国军力日渐强大,也不免让其他国家感到不安,因此会在安全上寻求与美国为伍。最近,印度尼西亚决定与美国缔结“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否正印证了现实主义理论家的看法?

中美成了世界最大的竞争对手,已是既成事实。但竞争也非一定得斗个鱼死网破不可。己欲活而活人(live and let live)才是正理,这个世界像一座很大的山,至少容得下两只大老虎。共存其实不是问题,心态不正才是问题。习拜会之后,美中关系看似暂时止跌企稳,这是值得世人欢迎的发展。但前景如何却殊难逆料。如果特朗普明年东山再起,情况可能又会急转直下。北京给了拜登一些面子,如恢复两国军方联系,但这是否能为走起路来已颤巍巍的拜登续命,却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独霸者”与“独裁者”为何同行?”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