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李克强突然辞世的消息传出后,各方评论不断,互联网各种小道消息四窜,中国民众向离世政要致意之举,逐渐被西方媒体引领诠释,并且塑造变成借此表达对当政者不满的行动。同时诸多社交媒体账户更是绘声绘影地指称,民众在特定敏感地点聚集表态,俨然就在暗示很有可能重演1989年民众抗争事件的动荡情境。
尽管各方都可明显看出,在此等新闻媒体或是舆论攻势背后,必然是有相当程度的存心规划或是自发默契存在;但此种情境描述或是前景预估,究竟能否忠实显现中国大陆当前社会情境?抑或是有心人士将本身政治期待或是情感加以投射,但却与现实世界运行发展轨迹完全脱节?随着时日变化能否真正达成气候,很快大家就会见到真章。
每个历史事件都有背景因素,借由中国大陆政要辞世,希望能够借此复制当年历史,重演政治抗争与社会动荡情境,恐怕不仅先要对比辞世者本身能否产生此种政治影响力与社会驱动力,更要认真思考当前中国大陆各项政治环境与社会条件,是否仍如当年存在足够诱因,让不满情绪借由悼念政治人物辞世而爆发。
同时还要思考当前中国主政高层,是否还有可能如同当年赵紫阳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逐渐演变让民众聚集事件失控。既然许多政治评论者与战略观察家都认为历史不无可能重演,就必须避免单纯借由感性判断来评估情势,而是认真比对诸多社会情境指标,才能充分理性论断中国大陆有无可能重演1989年所发生之状况。
在此更要提醒,当前中国对外开放与资讯流通程度,已经难以隐瞒任何社会动荡现象;因此诸多流言蜚语或是耸动传言,其实透过适当查证就可以确认真伪。但同样由于资讯管道相当多元,若是在不同地域基于相同因素,民众打算彼此呼应唱和相互串联,对比主政者管理与控制资讯网络作业能量,更是观察中国大陆是否将重演当年社会情境的重要考量面向。
尽管诸多中国外部媒体积极报道并推论将有可能历史重演,但从评论字里行间观察,多半都是撰稿为文者在投射内心之渴望与期待。目前为止,还是普遍缺乏观察实际中国社会样态,获得客观证据支持推论。假若要真能逐渐演变成1989年民众聚集状况,并且确实变化成同样情境气候,自然就会有更多媒体报道资讯,可供外界检证到底是否真的在重演当年历史,而不是光靠宣传鼓吹,就可引导我们中国社会如此发展。
在采信这些暗示性评论与报道前,各方还是要思考,尽管我们中国政治体制与运行轨迹并非完美无瑕,但主政者回应社会诉求与民众期待,还是能够获得相当程度的肯定与支持。国脉兴衰,社会走向兴隆或是衰败,都要靠脚踏实地达成,而不是光靠外界论述就能够让期待成真。
李克强辞世能否产生当年胡耀邦离世时所产生之社会效应,不仅要从两者本身的声望条件去对比,还要考量当年与目前中国社会情态与政治治理状况,更重要的是,若真是出现了征候,主政者将会如何应对。在未能认真观察客观证据前就轻易妄下断语,恐怕都是一厢情愿,未见得能够推论出未来现实世界真正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