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万圣节(All Saints’ Day)。年轻人在万圣节展现出极高的参与度,万圣节相关照片大量出现在他们的社交媒体上。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年轻人更“偏爱”万圣节?
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落在每年的11月1日;而10月31日,是比万圣节当日更受大家喜爱的万圣夜(Halloween)。在万圣夜,人们可以穿着奇装异服,化着诡异的妆容,在夜色的掩映下尽享欢乐,娱乐化鬼怪与死亡。
在其他的华人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中秋节,或者与万圣节类似的中元节,大家会按照流传千年的仪式祈福、祷告,或是追思。但不难发现,相比起这些节日,年轻人在万圣节的参与度会更高,哪怕它是一个“舶来品”。
从9月29日新加坡环球影城的“万圣节惊魂夜”活动开始,万圣节在本地就拉开帷幕。离万圣节前夜越来越近,活动现场更是夜夜爆满的狂欢。与中元节须要早早归家不同,许多年轻人精心购置了恐怖怪诞的服饰,或成群结队,或独自上街,直至深夜,尽兴方归。
是因为年轻人“崇洋媚外”、不爱传统吗?不,年轻人亦喜欢传统节日,至于对万圣节的偏爱,我想只是因为年轻人想要“为自己过节”——不为祈福、不为敬畏、不为守礼,只为快乐。享受单纯的、放肆的、不顾他人眼光的,只做自己的快乐。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在社会中,我们被要求着装得体,被要求体谅他人;有些人被教导健谈大方,有些人被要求收敛锋芒。而在万圣节这一天,爱出风头的人可以抛却服装礼仪,尽显花枝招展和绮丽夸张成为众人的焦点;羞于展现自己的人也可以将个人藏于面具之下,褪下所有的真实身份,毫无顾忌地狂欢。可以不敬神明,可以不畏鬼怪;可以纵情歌舞,可以独行游走;没有规矩,没有礼仪,快乐是唯一准则。
美国零售联合会(NRF)的数据显示,2023年参加万圣节相关活动的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3%。我不禁想到了“口红经济”,口红的销量可以反映经济的走势,万圣节的火爆程度是否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些社会现象?无疑,它反映东西方文化的流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移民和留学生累计人数不断增加,西方人接触到舞狮、灯谜、粽子;我们也被带有异域风情的西方节日所吸引。
另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这个节日,是否也反映他们平时的压力与束缚,让他们渴求宣泄的平台?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写到“物以稀为贵”,如果是日复一日地出现,那便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年轻人也不必选在万圣夜来狂欢;正因为珍贵,才值得珍惜。
所以我反对将参加万圣节活动,视作是年轻人追求享乐主义的表现这类观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年轻人平时对自己有要求,有约束,才会对放纵自我的日子翘首以盼;正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他们才会珍视这短暂的纯粹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