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喊了这么多年,物理上的距离虽然越来越短,但是心灵上的隔阂依然存在。
加沙地带重燃战火,全球各地的犹太与巴勒斯坦群体也在各自的城市开辟“第二战场”,纷纷上街抗议,你来我往,互别苗头。线下炒得火热,线上的双方也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除了转发各种新闻报道、图片视频,线上斗争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在于哪一方得到更多不同团体组织的官方支持。
作为一个标榜国际化的顶级商学院,伦敦商学院也不可避免地被迫选边站。即将卸任的院长在冲突发生后连发两封公开信,通报全校师生与校友自己的立场以及对暴力的谴责。不料却引起来自中东各国教职员、学生、校友的批评,指责院长态度过于偏袒一方,对于另一方平民所遭受的苦难与伤亡只字不提。
群聊里同样也闹翻了天,现实中交战的双方都各有支持者,不仅分享最新战况,同时也互相指责对方滥杀无辜,漠视人权。口水战牵涉到的范围与烈度,同俄乌战争所引发的讨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种原因:现实中的实力悬殊、舆论上的势均力敌,以及政治上的管控分歧力量的缺席。
现实中的实力悬殊最一目了然,集结了30万之众的正规武装力量对比民兵组织,实力高低显而易见。
舆论场上,一方是遭受数十年来最严重恐袭后的正当自卫反击,另一方则是数十年新仇旧恨淤积,双方都觉得自己师出有名。西方主流媒体对于战况选择性的报道则火上加油,让同情巴勒斯坦一方、有着中东背景、同气连枝的民众感觉被禁声,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反击,利用社媒易传播的特征,让双方在舆论上打得有来有往,势均力敌。
政治环境方面,则是近年来全球大国对于中东事务的缺席或退缩,让右翼势力抬头,加剧了巴以双方的冲突,才导致如今的战火重燃,民不聊生。哈马斯的领导人在多哈、贝鲁特指点江山,利库德集团巨头在特拉维夫运筹帷幄,最后牺牲的却都只是两地前线的无辜百姓。那些本该在全球事务中起到领导责任,管控区域分歧、争取和平、避免战争的大国到哪去了?过去的一周,我们看到中、美、欧(盟)、俄等都在多方奔走,但关注的都各有不同。
美国学者金马奇(Michael Kimmage)和诺特(Hanna Notte)日前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指出,正因美、中、欧、俄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大国竞争的框架出现“微妙的变化”,彼此相互竞争,同时又互相依赖,既无法全心全意地对抗,也无法一心一意地合作。
这种分心让区域性的权力真空增多,在非洲、巴尔干、中东和南高加索,一些曾经沉寂的旧冲突,正在重新点燃成新的危机。区域国家和组织越来越大胆地展现自己,而大国只能无助地旁观。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中东各个势力都会期待某个大国出来主导局势走向。但他们可能会发现,美中欧俄在这次危机面前都会显得力不从心。
当“地球村”缺少了村长,或许更须要大小村民的通力合作,才能维持长远的秩序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