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最新电影《奥本海默》最近在热映。看完后,我又完整观看了另一部中国电影《钱学森》。深深印刻在脑海中的是两个电影画面:赤身裸体、坐在沙发里与情人对视裸聊的奥本海默;西装革履、面容清秀、与夫人共度难关的钱学森。
同样是两国的原子弹之父,美国导演让我看到的是真实复杂矛盾的灵魂,中国导演让我看到的是完美坚毅执着的楷模,充满反差和对比的电影描述,让我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英雄。但如果我们去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就会发现,它们讲述的都是国家战略核武器项目的故事,二人展现了很多相似的能力,付出很多相似的努力。这些相似点才是他们人生和成就的大部分,却无法从两部电影的故事中看出。
中西方媒体就像导演一般,从各自角度设置充满国际冲突和对抗的议题,引导舆论走向。这些“故事”和“主角”吸引着大家的关注,成为讨论焦点。很多中西方共同相似的诉求和努力常被误解,共赢发展的机遇和合作模式常被忽视。
这些年深入考察走访中国南方、北方和西部的数十座城市,也认识了一批中国各地经济部门的官员。中国国内外环境确实正在发生许多变化,面临很多困难,但新的发展机会和合作模式,仍然正在大家熟悉的商业逻辑和共同的创业精神下形成和发展。这些机遇和模式却没有成为媒体导演博人眼球的“故事”。
合肥就是一个被媒体导演忽略的“故事”。这座拥有960万人口的城市曾被认为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从2012年到2022年间,在中国整体经济增长趋缓的大势下,合肥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以每年平均8%的速度快速增长。先进制造业、电动车、生物技术和半导体产业贡献了合肥工业产出的56%,这个数字在10年前仅是27%。
“合肥模式”的背后是合肥市政府官员敢于承担风险的工作文化;是由国资牵头对产业龙头企业的风险投资;是“三分巢湖”极具胆识和野心的城市扩张战略;是人才在政府、高校和产业界的跨界培养;是政府官员与企业共同参与,涉及12个重点产业链的链长制度。
正如来自合肥本地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邢自强所说,当地政府成功让产业政策与民营企业产生碰撞,带来奇妙的化学反应。
除了合肥,还有许多新的机遇和模式在中国各地酝酿发展。在这背后出谋划策、辛苦工作的大部分官员,也没能成为媒体导演的主角。和很多人印象中,中国政府公务员抱着铁饭碗,办事拖沓的形象不同,我们在同厦门、苏州、无锡的政府合作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拥有海外经验、能说多国语言、对产业有深刻了解的政府领导人和年轻官员。
虽然在政府体制里有各种局限和内外部压力,但他们中大部分人仍然坚持认真推动项目,支持企业发展。他们当中流行着一句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他们与来自海外的企业家虽然有彼此经验、知识和文化差异的壁垒,但在应用商业逻辑分析问题和以创业精神去创造合作机会方面,却能达成诸多共识和相互理解。我认为他们是国际企业来华发展值得携手的合作伙伴。
中国人说“事在人为”;德国人说“生活是具体的”。虽然国际形势纷纭复杂,媒体导演的故事跌宕起伏,但我相信每一个具体的人才,是成就企业跨国发展的关键,每一项具体务实的经济合作,才是彼此理解和交流的基础。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大市场,有国际发展野心的企业家不应该绕开,也绕不开。机会属于那些能超越媒体叙事、躬身入局、穿越迷雾、发现共同利益、理性务实、真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