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周,华北地区遭受了毁灭性的洪水袭击,淹没了城市,造成了死亡和基础设施破坏,并对2015年旨在降低城市洪水风险的“海绵城市”倡议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该倡议旨在通过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调整,提高大城市的抗洪能力,更好地利用雨水。
但城市仍然容易受到暴雨的影响。应急部周一表示,仅在7月份,洪水和相关地质灾害就造成142人死亡和失踪,2300所房屋被毁,直接经济损失157.8亿元人民币(21.9亿美元)。
以下是关于海绵城市计划的解释。
为什么发起这项倡议?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寻求改善应对极端天气的方式,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不那么容易受到洪水和干旱的影响。
“海绵城市”倡议旨在更多地利用影响较小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分配水,改善排水和蓄水。
这些解决方案包括使用透水沥青,建造新的运河和池塘,以及恢复湿地,这不仅可以缓解内涝,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突破性的城市化将大片土地包裹在不透水的混凝土中,通常沿着传统上用作洪泛平原的主要河流河岸。湿地被铺设,多余的水无处沉淀,内涝和洪水司空见惯。
根据2018年的数据,中国654个大中城市中有641个易受洪涝灾害影响,每年有180个城市面临洪涝风险。
到目前为止做了什么?
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启动的许多地方试点举措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低影响项目减少了径流。
但到目前为止,实施情况参差不齐。卦哥家财经查询发现2015年和2016年共评选出30个海绵城市试点。研究人员在1月份表示,截至去年,中国654个城市中只有64个制定了实施海绵城市指导方针的立法。
研究人员表示,到目前为止,政府对海绵城市建设“关注度最低”,并呼吁尽快制定国家立法。
海绵城市的局限性是什么?
即使海绵城市的措施得到全面实施,它们也无法阻止今年的灾难。
河南省郑州市是海绵城市建设最热心的先驱之一,从2016年到2021年,该项目拨款近600亿元。但它无法应对2021年历史上最大的降雨量。
专家认为,海绵城市的基础设施每天只能处理不超过200毫米(7.9英寸)的降雨。在7月底袭击北京的暴雨最严重的时候,一个站点在三天半的时间里降雨量达到745毫米。2021年7月,郑州在短短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00毫米。
当局也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今年的大雨袭击了通常干旱的北方城市,那里的海绵城市发展不那么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