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限关”论一周年记-中国讯息网

“自主限关”论一周年记

作者:雷乐天 阅读量:9939 发布时间:2023-08-07 14:35:06

神秘的“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于2022年6月25日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文,同其他学术论文一样,并未引发公众关注。直到8月25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全文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探》认为,明清国策并非“闭关锁国”,而是“自主限关”,具有维护国家主权、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合理性。

一时间,改革开放终结、计划经济重启、中国“朝鲜化”、重新评价邓小平、发动第二次文革等流言蜚语,甚嚣尘上。有中国政治投机者公然主张民营经济退场、以“人民经济”取代市场经济;也有海外人士炒作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即将终结的论调。双方政治动机虽相悖,但不约而同地从紧张的政治气氛中,读出了《新探》的弦外之音。

舆论漩涡之中,有人辩称“影射史学”不可取,过度解读无必要。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从1951年批判《武训传》运动到1965年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史论政早有先例。更何况《新探》并非就史论史,直言:“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多大,属于国家主权范围。”人们不禁要问,中共二十大后,中国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开放范围多大?《新探》将“闭关锁国”一词的流行,归咎于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对文革的反思,难免引发对改革开放终结和重新评价文革的联想。

《新探》横空出世之际,“大上海保卫战”宣告胜利,“动态清零”步履艰难,当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设定5.5%的经济增长目标,笃定无法完成,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种种因素都将《新探》推上风口浪尖。进入第四季度,疫情形势急转直下,结束动态清零却遥遥无期,酿成1989年“六四事件”以来规模罕见的反政府集会示威游行“白纸运动”。刻骨铭心的2022年,最终在“全面放开”和改革开放以来最差的经济记录中,仓促结束。

2023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强调现在有人说“中国要搞计划经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中国人民是不会走这条路的”,引发“脱稿发声”还是“传递信号”的猜测。3月13日,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中外记者会时说:“去年有段时间,社会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使一些民营企业家内心感到忧虑。”虽未点名哪些议论是不正确的、哪些人发起了不正确的议论,但“不正确”的定性,已含示警意味。次日,新华社刊发近两万字的长篇特稿《习近平:众望所归引领中国新征程》,披露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月派出一名副总理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告知世界中国搞计划经济是根本不可能的”,终结此前关于刘鹤言论的争议。

有识者应发出经得起检验声音

4月12日,习近平在广州考察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长久不变,永远不会自己关上开放的大门”。此番不会“自己关门”说,似在针对“自主限关”论,稳定外界预期。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民营经济31条”。7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征集阻碍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线索的公告》。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一系列文件密集发布,旨在重振市场信心。

这场“自主限关”论风波,绵延一年之久,当适可而止,但启示深远。

如何评价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形态,历来都是一个重大政治命题,而非纯粹史学问题。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无疑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autarky),中国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切现代化成就,都建立在对这种经济体制的全盘否定之上。虚化掏空这一点,不啻为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

新加坡河畔有座莱佛士雕像,至今还偶尔会纪念1819年莱佛士登陆。日本则每年举办黑船祭,庆祝1853年黑船事件(编按:美国军舰强行开入江户湾,打开日本国门的历史事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遭遇的内外动荡,扭曲了现代化的正常轨迹,是历史悲剧。“九二南巡”期间,邓小平点名新加坡和日本为中国的追赶目标,以一句“要发达起来,穷了几千年,是时候了,不能等了”,为中国走出历史三峡指明了根本方向。在“自主限关”这种方向性的政治错误面前,关心中国与亚洲前途的有识之士,理当发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声音。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自主限关”论一周年记”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