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理论有根本缺陷-中国讯息网

“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理论有根本缺陷

作者:周少祥 阅读量:9669 发布时间:2023-07-17 09:06:36

所谓全球变暖物理机制的真相,是指在大气温室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不是二氧化碳,而是巨量的水蒸汽凝结潜热以辐射方式释放,它决定了全球变暖表现为夜间增温幅度更大(仅降水量减少及干旱的地区例外)。不仅如此,如果与地气系统中的水及水蒸汽相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也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上,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加,但时至今日,二氧化碳也只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仅占大气约0.04%的体积浓度(即400ppmv),不应该具有左右气候变化的能力,否则与人类的基本常识相悖。更重要的是,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约占干空气99%的体积浓度,它们不吸收也不辐射红外,以至于温室气体吸收及再辐射的红外能量,并不能使大气整体升温致热,意即经典温室效应理论所描述的全球变暖物理机制,存在着根本的缺陷。

不只如此,经典理论还存在其他诸多问题,我最近在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公开信及辅助材料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证。

理论与实验都证明,水蒸汽凝结潜热以辐射方式释放,这不易被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能切身体会到它的作用,只不过不清楚其中的物理机制。

我们知道,在炎热的夏季,每逢暴雨临近,天气往往异常闷热。这是因为,降雨是高空的低温降水云逐步降落的过程,这时的下层大气中,往往含有很高比重的水蒸汽,即空气很潮湿,于是,降水过程会出现下层大气中的水蒸汽在云滴(冰晶或水滴)上的凝结。由于潜热以辐射方式释放,因此大气中的热辐射能量增加,从而导致闷热天气的形成。又由于热辐射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它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高于降水的行进速度,于是会以“闷热的体感”向人们预告暴雨即将来临。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原本只是科学问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发表不同于主流的观点,不是科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我的观点虽然有创新、有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但总的来说也只是个人观点,存在争议甚至被利益集团排斥,原本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如果学术争论仅限于科学范畴,不外溢并极大地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决计不会考虑用公开信的方式发声。

我个人已退休,不再有任何的职业压力。但问题是,就这么一个存在着根本缺陷的理论,却将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演化为当今世界的重大国际政治议题,并推动全球实施碳中和。在我看来,碳中和既无法实现,也没有必要,却不可避免地给世界人民带来无力承担的高昂代价,极有可能导致能源供给安全危机,危及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显得非常不公平,因为他们多数不具有实施碳中和所需的经济技术条件,发达国家承诺给予的资金和技术援助,还根本没有兑现,碳中和的情势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其经济发展。事实上,人畜呼吸都必须排出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实施碳中和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势必导致一些极其荒谬的言论不断发生,试问,这难道不须要反思吗?

我想请新闻网将此意见刊出,以使世界人民了解和关注气候变暖物理机制的真相,并就此展开讨论和确认,避免全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陷入歧途。

我本人从2005年开始关注并研究气候变暖物理机制问题,其间经历了很多事情,这里就不一一道来,我的观点也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我本人所从事的专业是热能工程,主要开展热力学基础研究,探讨气候变暖的物理机制问题是偶然因素所致。2022年发表了《现代节能原理》专著(科学出版社,中国)。2010年,中国新疆气象所退休研究员张学文先生发表了《空中水文学》专著(气象出版社,中国),把我那篇质疑经典理论描述水蒸汽凝结之热传热方程的文章纳入其中。

在人为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发表此公开信不仅需要科学精神,更需要非凡勇气,会面临极大压力。无论如何,我都会坦然接受,毕竟我在以严谨的态度追求科学真理,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抱有悲悯之心。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理论有根本缺陷”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