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个平常日,国际巨星李玟以不平常的方式告别48岁的丰硕生命。据她家人文告是不敌长期抑郁症在家中轻生,消息令人错愕和惋惜,也令人不得不对抑郁症重新审视,思量它无影无形的杀伤力——原来任何人都可能身受其害。
抑郁症是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很多人有曾在一生中患有抑郁症,或出现抑郁的症状。抑郁症并不是单纯的“不开心”,它作为一种精神疾病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想法、自我认知和生活作息能力。“不开心”的强度会导致一个人对平时的活动不再感兴趣,陷入一种持续性情绪低落的状态,最极端情况是自我了结。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估计全球有3.8%的人口患有抑郁症,其中包括5%的成年人(男性为4%,女性为6%),以及5.7%的60岁以上的成年人。换句话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其中以年长者又更严重些。每年有70多万人因抑郁症自杀身亡。
公共领域的名人因抑郁症轻生的多不胜举,东西方皆有,例如香港巨星张国荣、陈百强、知名作家海明威、伍尔夫,美国艺人玛丽莲梦露、罗宾威廉等。
抑郁症的具体症状包括:过度内疚或自我价值感低下、对未来感到绝望、有死亡或自杀的想法、睡眠紊乱、食欲或体重变化、感觉非常疲倦或精力不足。抑郁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多半是人生出现巨大变化,包括情感生变(婚变、失恋等)、经济困难、疾病、失业、亲人离世和失去依靠等。当它们接踵而来时,造成多重打击,抑郁症可能更容易产生。
从医疗的角度,抑郁症提早得到关注和治疗是可以治愈或改善的,然而不得不承认,和其他疾病相比,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和认识程度还是相对低落。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抑郁症等同是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令很多人却步,让很多患者倾向不讨论、不接受、不关注,失去接受治疗的机会。
高调的人生固然容易带来挫折,平常人的生活也一样可能患上抑郁症或受情绪困扰。回顾身边,再环顾自己,还真有长期不开心、难过的人,包括朋友、同事甚至是家人,差别是我们能多早去发现和面对它。多一点对抑郁症的认识,多一份关怀,可能对患者或自己都有极大的帮助。
我不是李玟的粉丝,然而她自杀事件对我触动还是很大,我相信很多不是她粉丝的人也一样难过和惊愕,更别提以歌舞陪伴青春岁月到陈年,近30年的歌迷群众。
我和李玟同是70后,比她年长几岁,她正好在我留学台湾时期从美国回流亚洲,进军台湾,当年她真迷倒了许多粉丝。我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她唱热舞神曲Di Da Di,以及她登上奥斯卡舞台演唱的高光时刻。她的死讯让我回顾她短暂的一生,包括丧父、移民的童年,其实再想想也不难看出她后来人生各种抉择的必然性。
就在我陷入难过情绪的前几天,在图书馆免费拿取书籍的角落,看到一本书,书名是《诉说悲伤》(Speaking of Sadness),出版于1996年。作家大卫卡尔普是社会学者,本身也受抑郁症困扰多年,他从社会学角度看到抑郁症与社会关系的密不可分。他的地理坐标是美国,他提及进入后现代社会家庭、社群和社会关系极速变化和薄弱对个人自我认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抑郁症就是最明显的时代疾病。
对很多人来说,从懵懂觉得自己“不对劲”,到接受自己真的患病,到接受治疗和各种互助方案到康复,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身为患者,作者发现关于抑郁症的描述很多是追溯它的根源,很少去倾听患者的心声。他作品最大的价值,是收集患者对疾病状态的表述和感受,包括一种沉沦、孤独、无力和无助的感受。多年过去,著作依然在学界深受重视。
我好奇是谁将书本“丢”在图书馆让我捡拾?我更愿意相信这个人是一个已然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不再需要这本书。我也希望每个不开心的人,都有力量去发现自己为什么不开心,让抑郁症止步、远离!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