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有辽宁大连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引发热议的图片,照片中一位老人佩戴着一块LED胸牌搭乘地铁,胸牌上写着“勿需让座”。记者了解到,这位76岁、名为刘增盛的老人佩戴这块胸牌搭乘地铁已经有两年时间。(7月2日《北京青年报》)
刘增盛老人已经76岁,且老人到工作的地方需要换乘地铁和公交车,单程也需要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所以,即便有人给老人让座,老人也完全可以欣然接受。但是,这么多年来,面对给他让座的年轻人,他总是加以婉拒。后来,为了省去婉拒让座的麻烦,他干脆戴上了“勿需让座”的胸牌。
近些年来,年轻人是否应该给老人让座,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话题,并且站在不同的角度,似乎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年轻人工作劳累,压力大,所以拒绝给老人让座似乎也说得过去,尤其是从法理角度讲,给老年人让座仅仅是一种美德,而让不让座则是年轻人自由选择的权利,毕竟,年轻人也是持票乘车。况且,年轻人也有心情郁闷、不舒服、需要一个座位来安放身心的时候。
但是,对此,一些老年人似乎并不买账。对于年轻人的让座行为,一些老年人总认为是理所应当,对于不让座的年轻人,个别老年人轻则数落,重则打骂,以至出现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尴尬局面。
以此观之,刘增盛老人的做法确实可贵。从刘增盛老人的身上,既反映出老年人对于年轻人的关爱与呵护,又表现出不强求别人、尊重他人权利的传统美德。
当然,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体现了一种社会文明风尚,值得推广。不过推广的前提,理应是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包容。要明白,年轻人让座并非“必要行为”,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对于社会美德的遵从与弘扬。对此,老年人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这一点上,刘增盛老人做得很到位,理应成为所有老年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