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茧居一代现象值得关注-中国讯息网

日韩茧居一代现象值得关注

作者:符婉月 阅读量:9143 发布时间:2023-06-12 09:05:52

韩国政府今年4月宣布,将给九岁到24岁的“茧居族”(hikikomori)发放每月新币660元的津贴,鼓励他们踏出家门。这则新闻让始于1990年代日本社会的“茧居”行为再次受到关注。

“茧居”指的是一种社会退缩行为(social withdrawal)。茧居族在不同的程度上,拒绝社交及融入社会,他们通常比较自卑,自我评价很低,对社交产生恐惧心理。有的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与世隔绝。

追根溯源,不少茧居族小时经历过家庭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学校霸凌等创伤事件,得不到家人、师长的帮助和谅解,甚至还被怪罪是麻烦制造者。加上学业和工作压力大,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狭隘,又注重面子,失业率上升,经济能力下降,让原本已经承受压力的年轻人,看不见参与社会活动有什么出路,唯有逃避。

据日本政府的统计,目前有150万名适合工作年龄的成人选择当茧居族,而韩国则有30多万人,这当中又以男性居多。他们往往躲在家中上网或打电玩度日,靠父母积蓄过活。茧居族有增无减,在快速老龄化的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先进社会,是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生育率不断下滑造成人口替代危机,已经让人头疼了,而原本精力旺盛的成年男子,却选择遁世的生活方式,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是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日本的家教和幼儿教育令人叹为观止,孩子从很小就开始学习独立、自理。人类学家托宾拍摄的纪录片《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里,观众看到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不但懂得照顾自己、跟同学相处,大班的幼儿还得帮忙照料小班的弟弟妹妹们。日本小学也不要求孩子各科目掌握得特别专,但却非常重视体能活动,学生必须参与各种运动项目,包括接受“冬季耐寒训练”,以保持身心健康,培养耐力。

有着这么健康、快乐的童年,不少日本青年长大后,却陷于茧居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这令我感到非常困惑。童年这个黄金时期所打下的基础,难道不足以帮助一个人在日后面对压力时,心理产生一定的防御、抗压能力?幼儿教育和中学以上教育,以及学校跟职场之间,在衔接方面是否出现断层?

某年夏天,我独自到东京旅行,在熙来攘往、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的涉谷街头,弥漫电影《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全剧的孤独感,突然涌上心头。日本人因彬彬有礼而闻名于世,跟人总是保持客客气气的距离,不愿麻烦别人,很少与人深交,不少日本人活在孤寂中。

因此,日本社会近年来衍生出各种“租人”行业,比如:出租男友或家人(演员当中包括小孩)、陪睡员(只陪聊天睡觉,不含色情活动)等。这些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很清楚,数小时的相处时光,只是纯粹的金钱交易,但却甘之如饴。因为跟陌生人相处,不必好像跟亲人相处那样付出真心,可以省去麻烦。原本分毫不必花的人际关系被当作买卖,还越来越普及和正常化,即便看似没有茧居行为那么严重,也已经违反自然的人性。这样的趋势,值得新加坡社会深思、警惕。

茧居行为本身并不归类为心理疾病,没有精神科药物可以治疗,它更多反映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问题。解决这个公共健康问题,须要全社会耐心的支持,包括家人的关爱但不纵容,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的包容,宗教信仰的力量,心理治疗师或辅导员的介入,社工和政府部门的协助,甚至借助扩增实境、虚拟实境、电玩等科技的特点,以达到多管齐下的效果。

茧居的前兆通常是拒学行为(school refusal)。孩子如果无端端闹情绪不肯上学,师长就要开始留意肇因是什么,尽早对症下药,以免情况恶化。《圣经》有一句箴言:“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师长千万别以为激将法可以迫使孩子奋发向上,而使用羞辱或嘲弄的语气来责备孩子。有的孩子也许天塌下来当被盖,但有的孩子却天生气质比较敏感,负面的话在脑海里反复咀嚼,造成一生难以磨灭的伤害。

我们目前有多少茧居族,不得而知,但他们确实生活在你我当中,一场冠病疫情,肯定加剧这个情况。祈愿我们的社会不会朝自私冷漠、表面客套的方向发展,愿意对身边的茧居族伸出关怀的援手,支持他们走出房间,走进社群。千万别任由少数茧居案例发展成不可逆转的社会现象。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日韩茧居一代现象值得关注”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