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中国讯息网

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

作者:叶鹏飞 阅读量:5891 发布时间:2023-05-21 12:10:00

“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这是法国报章《费加罗报》在报头的座右铭。创立于1825年的《费加罗报》,取名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政治喜剧《费加罗的婚礼》,座右铭来自最后一幕。这句话能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包括新闻自由的本质、言论自由的意义、报章编辑权的独立性,乃至做人的良知。

座右铭的意思很清楚,任何对公权力的支持与肯定,必须建立在言论自由的大前提上,否则就沦为片面的歌功颂德而为人所不齿。

政府不会借由拨款资助来影响编辑决策的独立自主,因为这将危及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导致产品缺乏公信力而被读者忽视。在遇到看法与政府不一致的时候,本地媒体会撰写评论,表达不同的观点。

在社交媒体当道,公共舆论广场“道术将为天下裂”的乱世。因为社媒鱼龙混杂,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加上人工智能进步神速,以假乱真的效果越来越强,对比之下,传统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角色愈发重要。因为传统媒体的作业方式,强调信息的查证核实、后端的层层把关,过滤虚假或片面信息的能力,怎么说都比争分夺秒追求流量的网络媒体,乃至单枪匹马、缺乏资源的自媒体强很多。所以在今天,“报纸有报”这句话背后的含金量,反而吊诡地增加了。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民众对于政府资助本地主流媒体,会否削弱媒体独立性和公信力的担忧,不是全没道理。况且,对传统媒体信任度下滑,又似乎是国际普遍现象。

2022年2月的调查显示,在40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在多数时候信任媒体新闻的成年人占比,只有11个在50%或以上,众多成熟民主体制的超过半数民众,都不信任当地媒体的报道,其中民主老大哥美国居然敬陪末座,仅有26%;低于30%的包括法国、希腊、台湾等;低于40%的有马来西亚、意大利、英国、西班牙、韩国等;低于50%的有瑞士、日本、新加坡(43%)、加拿大、香港、澳大利亚等。

另一个调查或许说明了一些问题。国际咨询公司爱德曼(Edelman)2022年发布的年度信任度调查(Trust Barometer),总结出10个观察点,第一个就是“不信任”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情绪,高达64%的人认为,人们无法善意理性地辩论分歧。其他相关的观察点还包括48%认为政府是导致分歧的祸首,认为是媒体的有46%;新闻来源面对信任问题,59%信任搜索引擎结果、56%信任传统媒体,信任自媒体的只有37%;76%表示担心假新闻横行,为历来最高值;对既有民主体制的信任面临崩塌危机,超过半数人认为,自己和家庭在未来五年的生活不会改善;由此导致恐惧感上升,85%担心失业、75%担心气候变化……

这似乎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制度性危机,生活在民主体制下的民众,越来越不相信精英阶层跟自己有共同利益,并且会秉公治理,所以导致反精英的民粹主义兴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断指控代表传统精英的主流媒体是“人民公敌”,而美国主流媒体对他难掩的敌意,似乎又印证了自称代表草根利益的特朗普的指控,如此恶性循环,伊于胡底。

这种迹象在本地正蠢蠢欲动。民粹主义的特征之一,表现在不信任外人的排外情绪,新移民课题因此是近些年挥之不去的争议,一有任何芝麻绿豆的相关事件发生,就容易牵动强烈情绪。值得庆幸的是,相较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度,在疫情后不降反升,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除了应对疫情表现得当,政府与主流媒体的精致平衡关系,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民众十分清醒,一旦主流媒体沦为喉舌,失去公信力,自然就会遭到唾弃。这在社媒提供及时和另类消息来源的竞争环境里,公众的认知必然更为四分五裂,互信势必进一步弱化,最终是共输的结局。基于这个最基本而正确的认知,确保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无疑符合国家和政府的最大利益。当然,这种精致的平衡关系是动态的,背后也充满张力,更需要政府和媒体之间保持一定的互信。

体现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方式之一,就在于当媒体跟政府意见不同时,会撰写评论,表达不同的观点。这正是《费加罗报》座右铭的真谛,毕竟没有任何人能掌握全部真理,允许异议,才有纠错进步的可能。

美国财经记者苏洛维奇(James Michael Surowiecki)2004年出版的《群体的智慧:为何多数人比少数人聪明,以及如何让个人、团队、企业与社会变得更聪明》所阐述的道理,在约20年后的社媒时代,仍有参考意义。

社媒推波助澜的假信息毋庸置疑伤害公共互信,但社媒所提供的自由表达空间,也让操控主流媒体所导致的公信力流失,代价更大,得不偿失。维护主流媒体的独立性且反复展现于众,因而才是最有智慧的做法。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