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经历了高招报考志愿的几个场景。有个读过研究生在体制内上班的朋友,多年前曾经帮助过亲朋好友填报过高考志愿,居然小试牛刀,百发百中。慢慢地,口口相传,他有了不错的口碑。
每年一到填报志愿的那几天,我这位朋友就忙得不可开交。白天,他要上班,晚上只好挤时间帮忙。周末,不得不义无反顾,为亲朋好友服务。
我发现,家长要比孩子焦虑。家长的社会经验,也常常得不到孩子的认可。孩子的选择,又常常因为单纯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每个孩子手里都有厚厚的报考参考书,看上去很吓人。问题是,这样的书籍,在孩子手里也就几天时间,就会变为废纸,显然这就是巨大的浪费。触目惊心。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然而,在填报高考志愿方面,依然是手工操作的成分大。虽然上网可以查询到某个高校往年的录取信息,但是一个个高校几乎就是一个个孤岛,连不成片。全国上万所高校,对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要想找到自己的理想之源,真的就如同大海捞针。于是,每一年,都有孩子因为报不好志愿,而改变人生航向,甚至走向下坡路,令人扼腕叹息。
此时,我在想,那些辛辛苦苦的程序员,为何不在报志愿方面下苦功夫呢?开发一个网站,或者开发一个APP,利用大数据,只需要让孩子输入自己的分数、兴趣爱好、地域特色等,即可给出几个参考答案。
其实,这个事情,责无旁贷,应该由国家教育部来做。
教育部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点赞。起码,全国那上千万考生人手一册的报考资料,就不会从印刷厂里出来不久,仅仅活了很短时间就又化为纸浆,成为GDP的一个数字了。
百度“高考志愿报考软件 ”,出来一个“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34,300,000个”结果。看来这个软件还是有的。但是,可靠么?有用吗?咋就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呢?这里面应该存在一个高考志愿填报的市场,不会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市场发育健康吗?童叟无欺吗?有没有李鬼在招摇撞骗?……
众所周知,对于高考志愿填报这种事情,每个人很难多次经历,几乎百分之百都堪称“填报盲”。自学成才者,有,但应该凤毛麟角。即使是那些高三班的老师们,恐怕也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所以,面对社会公众的普遍焦虑,国家教育部应该站出来,千方百计,下大力气把这个焦虑替大家化解掉。
敢于担当,不怕担责,要对得起大数据时代的恩赐,教育部别再对这个问题熟视无睹了。我首先这里喊话,如果2020年,广大高考学生还不能用上这个教育部开发的软件,那就该把部长挂到城墙上示众,甩上三皮鞭,以示惩罚。请问,你赞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