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快结束了,不过,还有一群人5月4日可以接着放假,因为国家明确规定14周岁—28周岁,五四青年节放假半天。昨天,这一话题一度冲上了热搜第一。某媒体官方微博发起投票#五四青年节你放假吗#,参与投票的8.6万网友中,有29%的网友选择“放假”,71%的网友选择“不放假”。
一边是部分网友期待接着放假,事实上因为青年节,他们的五一小长假确实能续期半天,可以“接着奏乐接着舞”。另一边却是假期才开张的时候,就有不少网友的“待机电量”已耗尽。有网友表示,假期才第二天的时候就已经玩累了,不少跟帖也纷纷附议,表示“走不动、根本走不动”。
作为一个超龄青年,五四青年节的半天假,我是享受不到了。不过,我也照旧期待假期可以长一点。按以前的想法,假期是用来放松和充电的,而现在假期也成了一个持续耗电的过程,也要预留专门的充电时间。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放假比工作要更累。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很可能的原因是之前你是一个人,而现在你不仅仅是一个人:你的身边还站着一家子。
一个人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与三两知己好友进行“特种兵式”旅游,选择在火车上“夜行八百里”。年轻人龙精虎猛,身体上的疲乏,打一个盹就能恢复,如果不够,那就两个。除此以外,那种团体式的“少年游”,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是可以逼退身体的疲倦的。而当一家人的时候,你大体上会优先考虑孩子的需求:孩子在放电的时候,你在同步放电,他们在充电的时候,你还是在放电:由于孩子太小,你需要时刻照拂,打点周遭一切,就像大多数长辈曾经做的那样。
当然,年年月月花相似,作为“夹心层”的中年人来说,累的感觉并不是今年才有,但岁岁年年花不同,今年的累可能也与外部变化有关:今年这个五一,算得上是近三年来第一个不受疫情影响的完整假期,大众被压抑久了的出游热忱,获得了一次集中井喷式的爆发。而这种需求与常态化的供给之间,显然是失衡的,失衡就会引发失序,进而导致体验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事实上,基于庞大规模的人口基数,国内大约没有一个假期是不拥堵的。如果想告别人从众模式,那大概就只能选择错峰出行。我的一位朋友,就选择在五一前一周游览黄山,虽然用了几天年假,但收获了更好的体验感。如若不然,他很可能五一期间会被堵在光明顶上的厕所里过夜。当然,如果因为各自档期没法错峰的,那就得尽可能提前规划好假期的内容:最好能有主方案和备选方案,每个小项能细致到小时的,就不要以半天为单位来安排。只有选择够机动,时间安排的颗粒度够细,这样放假过节才能气定神闲、从容不迫。
对了,放假出游既可以品一品山河风景,更可以会一会旧雨新知。如果某个目标景区真的被挤爆了,那就不妨约上大学同窗啥的,带上自己的小孩一同看一场NBA季后赛。有时候,做一件事的意义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谁陪你一起做:与同窗品的是回忆与青春,与小孩享的是兴趣与天伦。即便委身在一方小小的斗室,也尽可以壮阔起来,显露出万千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