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中国讯息网

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

作者:叶鹏飞 阅读量:8389 发布时间:2023-04-23 22:09:36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慎终追远的季节,跟周边人的谈资难免聊到生死大事。大家都感觉到一种普遍趋势,不少人关于后事的安排,似乎都希望火化之后海葬,一撒了之,不怎么在乎后人是否会祭拜。这跟传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念,显然大异其趣。

为何如此?背后的原因相信十分复杂,不易以偏概全,但其中合乎逻辑的推论之一,是他们不再相信有来世。这完全是西方世俗主义的想法,认为两腿一蹬,就是人生终点,没有天堂和地狱,也就无须为之瞎操心。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观念不无洒脱的一面,就是积极地过好这一世,无愧于己。当然,不怕下地狱,也可能导致和尚打伞的肆无忌惮心态,胡作非为,无惧报应。

从华人的历史观察,这或许跟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崇“赛先生”的科学主义密切相关。至今,“不科学”仍然是一句骂人的重话。信仰科学,在庸俗的科学主义层面,就意味着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都视而不见,一概否定。“现代”的中国人把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因为X光机找不到奇经八脉,而视同为吃血馒头的巫术,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然科学系统知识19世纪在西方的兴盛,同样动摇了立足于上帝信仰的文明根基。德国大哲尼采在1885年宣告“上帝死了!上帝永远死了! 而且是我们把他杀死了!”并且准确地预言了严重的后果:“随之而来的将是无尽的黑夜?……谁可以拭去我们身上的血迹?用什么样的水才能将我们洗净?我们必须发明怎么样的赎罪庆典和神圣戏剧?”

在尼采发出预言29年后的1914年,西方人用工业化的高效科学手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屠杀近1000万士兵;在1918年一战结束的29年后,被视为冲突下半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又用更先进高效的科学方式,屠杀1800万士兵,这次更有1800万平民陪葬。

上帝死亡后的一战,开启了终结欧洲基督教文明称霸全球的进程。失去上帝信仰的西方文明,也结出了两颗极权主义的恶果。纳粹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动员全国政府和民间力量,协调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另有500万斯拉夫人、身心残障者、同性恋者、共产党人等遇害。斯大林的共产主义苏联,则通过数次政治大清洗、古拉格集中营、少数民族强制迁徙、乌克兰大饥荒等,杀害1500万至2000万不等的平民。

尽管科学杀死了上帝,却杀不死人类对神的本能渴望。虽然从文字出现以来计算,有记录的宗教历史超过5000年,但考古发掘的陪葬品却发现,人类的宗教需求在1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宇宙万物乃至人自身存在的意义,都导致人类必须通过宗教信仰来获得解释与满足。

一方面,这种宗教情怀促成了伦理意识和道德感,另一方面,若安顿不当,则会催生人性残酷的阴暗面。当正当的宗教心灵需求得不到满足,一如尼采所观察的自然科学崛起,冲击传统信仰的19世纪,人类就自然往他处寻求替代品。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政治信仰,就获得了类似宗教的地位。

成立于2004年的知名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在2007年开始调查美国人的信仰状态。当年自认为基督徒的美国人占78%,自认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的占16%。最近的一次调查在2021年,这两组数字分别是63%和29%,显示美国社会世俗化的发展势不可挡。

虽然未必有直接对应的因果关系,美国社会的政治撕裂在同一时期也呈现激化的现象。民主及共和两党在越来越多的课题上南辕北辙,而且越发相持不下,促使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创造出“否决政治”(Vetocracy)这一政治学概念,来形容这种为反对而反对,完全不讲道理的现象。一如信仰往往不可妥协,一旦政治取代了宗教信仰,民主协商所需的各让一步精神便无容身之处。

中国强势政府贯彻政教分离原则,强调世俗的共同价值观,“否决政治”并没有在这里发病。然而,不时发生的青少年因接触网上极端主义宣传而自我激进化的案例,以及网络舆论在各种公共课题上楚河汉界的对立现象,还是值得社会警惕。

当然,这并非说教徒就高人一等。有些人见庙才拜,平时也不烧香念经;另些人取了教名,也不见得天天祈祷忏悔;最重要的是,在面对世俗的名利诱惑考验时,能否坚持践行教义。

政教分离的原则定义宗教信仰为个人行为,在更大的意义上其实是保障了所有人的宗教信仰,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宗教能利用国家权力来迫害异教徒。与此同时,如果越来越多人不再信神,政治意识形态会否取而代之?借古鉴今,这或许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10001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