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留在天津的大学室友告诉我,读书时我们最爱的炒饼店没了。
位于校外小吃街的炒饼店只能算“小馆”。陋室内,横竖摆了几张桌子,店里仅有夫妻两人,分别负责备菜和掌勺——类似夫妻档。点单后,油亮亮的炒饼很快就能上桌。一口下去,饼有嚼劲,吸饱秘制酱汁,蔬菜清甜的汁水从齿间溢出,中和了酥软煎蛋的油滑。冬天来上这一口,能治愈为赶早课而冲在寒风中的委屈。
可惜,曾在冬天温暖过我的烟火气,最终没能飘过疫情这个漫长寒冬。
实际上,中国餐饮业在疫情期都经历了震荡。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20年餐饮行业收入较2019年下降约15%,情况虽在2021年好转,但2022年随着多地疫情暴发,行业收入又下滑6%。
只是,类似小贩的小馆,和大型餐饮店比,缺乏面对大事件的抗风险能力,在政府保障不足的情况下,疫情冲击几乎是“致命”的。
要做到泰山崩顶而不惊,须要强大的资本和稳定的供应链支持,这对个体经营商户来说,很难实现。食材方面,疫情多次切断供应渠道,小馆没有稳定供货源,难为无米之炊;在堂食受限、消费者不足时,食材储存又成为了新的问题。大型餐饮企业有较稳定、完整的食材供应和回收方式,小馆的个体户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
另一边,预制菜在疫情中异军突起。在小馆老板为食材进购、保鲜和店面人手等发愁时,使用预制菜的商家甚至无须开火,将保质期一年的料理包丢进微波炉,两分钟后就能出餐。疫情成为这一发展风口上的“鼓风机”。据企查查数据,仅2020年,中国新注册预制菜企业数高达1万2500家,同比增长9%。
《每日人物》报道称“10秒出餐的外卖背后,成本2.4元的料理包,正在让厨师消失”。民间大厨在一台小灶前开创自己的江湖,可惜身影在烟熏火燎中始终模糊,承载着城市文化、居民记忆和古老的烟火气,消散在寒冬。
这个寒冬远比三年要长,甚至还未结束。
连锁店巨头和料理包产业凭强势资本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对商业性的追逐和对流量算法的精准把控,使它们在网络和外卖平台上获得爆发式的关注度。小馆的经营劣势在快节奏、商业化的时代中只会被不断放大——疫情只是加速器。小馆的生存空间早已被不断倾轧,能否逆风起飞,仅靠个体户自己挣扎并不够。中国政府发现小馆在疫情中的艰难处境,近两年多次出台针对性政策,减免房租,延迟税收,取得了成效。
但具体政策制定和落实,仍须调整和监督。以2022年房租减免为例,承租国有房屋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减免房租。但租赁国有房屋,不少经过园区等二房东,因此申领程序变得更复杂,补贴拖延和打折时有发生,救命钱往往停在半路。另一边,租赁个人或民营物业的业者,只能“鼓励引导减免六个月房租,按免租总金额的30%给予出租人补贴”,让房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弥补小馆的损失,近乎一种零和博弈。
况且,短期补贴无法带来结构性的改变。如何在城市化、规范化、商业化的进程中,给小馆留容身之所?国情不同,菜系有别,中国还须寻找本土化的方法,为餐饮个体户撑起保护伞,保留中餐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