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笔者10月初于《联合早报》发表揭示美国抗疫一些真实情况的评论两个月后,终于看到中国的防疫政策朝理性科学方向迈出重要一步,包括公开承认奥密克戎变种的实际危害,最多和普通流感相当,以及逐步解除前一阶段的严厉封控措施,并寻求在抗击疫情、恢复经济活动,以及最大限度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之间获得平衡,并停止在公众舆论中渲染美国的冠病死亡人数。
在《大西洋杂志》一篇最新评论中,作者引述一位耶鲁大学专家观点指出,中国防疫一大现实困境还是医疗资源不足。目前中国每10万人仅有3.6张加护病房病床,而且集中在相对富有的大城市;而中国人的心理倾向是一有小病就涌进大城市医院,造成防疫有特殊的困难之处。
笔者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所有国家都要更建设性地反思各自疫情的应对措施,以及民众文化心理。在美国,很多坚决拒戴口罩的人也曾是世界笑柄,而拒绝疫苗,甚至相信某种势力通过疫苗向人体植入晶片的怪论,在底层民众中也常见。但即便在这种时常“反智”的环境中,也从没听说美国人在真正患病以后拒绝进入加护病房,反而常看见后悔自己轻视病毒的案例报道。这说明两个道理:第一,反智也有边界,并没有美国人固执到不相信专业治疗和护理,就像不论多么反对“大政府”,也没有美国人拒领政府发的疫情补助一样;第二,就长远的防控来说,只有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才是硬道理,也是美国表面上躺平的底气所在。
参照上述每10万人3.6张加护病床的数据,笔者查阅美国自2020年年末开始的数据。在美国,公共卫生相关数据全是公开的,信息公开透明本身也是避免过度焦虑的重要机制。在笔者所处不算富裕的地区,以作为统计基本单位的县来看,本县8万3351人口拥有14张加护病床,即平均每10万人拥有近17张。这一比例已远高于中国的上述数据,再考虑到中国医疗资源在大城市过度集中的状况,在类似和可比的地区中,单位人口拥有加护病床的比例,中国只会更低。
我所在州属的另一个较发达的县,覆盖其120多万人口的加护病床达762张,平均每10万人拥有61张。在我本县,数据也证明,医疗挤兑并没有发生。去年11月5日发布的每周数据,是笔者看到的本县加护病房使用率最高的时刻,14张病床中13张被占满,但在同一周,200个普通病床只有62%被占用,仍有不少空床位。当周因为冠病正式住院的人数是38人,可以推知多数患者入院后被安排进了普通病房。根据今年11月13日至18日的一周统计,本县冠病患者的加护病床使用率已经降到50%,即14张病床中的七张。
当然还有更多确诊而没入院治疗的患者。美国疾控中心在2020年初发布的指导信息就已说明,轻症患者只须在家隔离恢复,密切接触者提高警惕。这些信息通过反复传播和实践,已经被民众接受。目前看来,这的确是避免医疗资源挤兑的有效办法;事实上也是中国正在采取的措施。
此外,美国的家庭医生也看诊自己的长期病人中疑似冠病患者,提供检测和应对建议,这对缓解大中型医疗中心的压力,稳定患者情绪也起到很大作用。
以美国的实践看,通过疫苗接种,分层(居家—普通病房—加护病房)处理患者,以及依赖长期实行、有问题先找家庭医生的诊疗制度,整个社会在经历早期的混乱和恐慌,也付出相当代价后,中后期乃至未来完全可以逐渐良好运作。对中国来说,笔者认为,强烈的全民健康意识和社会集体动员能力是两个强项,但长远来看,未来必须在民众中重建理性和科学的心理素质,并切实加强医疗基建和重症照护,促进医疗制度完善,才可能持久。